李紅
摘 要:當前,隨著世界各國對公眾人文發展素養的重視,培養公眾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成為共識。閱讀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采取一定的閱讀策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同時也能漸次積累知識、增長閱歷、豐富體驗,提升個人的知識水平,就城區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策略加以闡述。
關鍵詞:低年級;課外閱讀;習慣養成;策略
在課外閱讀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們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使得小學生真正感受到文學的樂趣,從而走入文學世界中,陶冶情操,啟迪心智,蕩滌靈魂。
一、講明多讀書的益處
語文水平的高低也得益于課外的功夫,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給學生講明課外閱讀的益處,當我們主動參與到課外閱讀中,被精彩故事吸引,身心愉悅,對閱讀文本的知識精髓進行吮吸、感悟、沉淀、升華時,就能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學生讀書越多,視野會越開闊,智力水平也會逐步提高,有利于提升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精神世界更為豐盈。通過閱讀,運用所學知識,鞏固所學,夯實基礎,積累素材,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只有讀的書越多,我們才能懂得的越多,腹有詩書氣自華,使學生從思想認知上明白多閱讀能愉悅身心,同時還能帶來更多益處與樂趣。
二、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
城區低年級學生處于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家校合作共同為學生提供閱讀場所,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有了舒適的閱讀環境,帶給低年級小學生的是一種愜意、自在,而不是一種厭惡和排斥。學校的讀書室、閱覽室以及安靜的教室能讓學生靜靜閱讀美妙的文字,所以要在每個班級中設置讀書角,為學生提供優質書籍。當然,這些書籍所涉及的面要廣,既有故事書、漫畫書、繪本,也有報紙等,讓學生在五彩繽紛的視覺體驗中,激發出他們閱讀的興趣。尊重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每一個人的愛好不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去讀書,使得他們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性,同時閱讀量的設定也要因人而異,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教師可組織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書,并說說自己讀完這本書后的心理感受,分享個人的讀書心得。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對書本的欣賞以及分析能力,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對整本書進行總結與概括的能力,這也正是日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選擇適宜的閱讀書目
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以及讀整本書。一本書是否適合自己,是否具有價值等,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認知有限,判斷力也不強,教師要為其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進而尊重學生的需求與愛好,讓他們從中去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汲取精神的養分,積累更多的知識。基于語文課標,選擇閱讀的書目與教材進行緊密結合,同時也要尋找課堂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這樣有利于學生調動課堂所學,拓展自己的認知,豐富閱讀經驗,增長知識。
四、開展持久性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也就意味著這一閱讀要長期、系統地堅持下去,而不能淺嘗輒止,或者在某一段時間進行而到了下一階段就斷檔。在讀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要讓他們對所讀的內容大概講述、總結與概括并進行總結等。教師在與學生一起進行文本的總結與歸納時要體現精而少,做好啟發與點撥。在閱讀中,要充分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所閱讀的內容,淺顯的文本故事讓他們讀起來津津有味,同時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對一些較為深奧、內容龐雜的文本,教師朗讀,讓學生聽讀,每天讀上兩三頁,并且一邊讀一邊講解,讓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內容,結合書中的一些畫面,豐富想象力。來自教師繪聲繪色的閱讀,使得學生陶醉其中,進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教師則要定期組織學生展示閱讀成果,以小組討論或者演講的方式,鼓勵學生講述自己的讀書感想,從中獲得成就感,促進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
總之,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形式是豐富多樣的,通過師生之間的共讀、生生之間的閱讀以及親子閱讀等方式進行,為學生營造閱讀的良好環境,真正讓學生愛上閱讀,并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張蓉暉,張玉慧.小學低年級開展分級閱讀的策略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8(12).
注:本文系隴南市2019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城區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策略研究”(LN[2019]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