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龍
摘 要:班級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建設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從班級文化的內涵和組成部分出發,分析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闡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組成部分;作用;策略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和組成部分
1.內涵
班級文化是群體文化的一種,是班級成員在班級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套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思想模式、情感態度、審美情操、行為方式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表現形式。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具有隱性、潛在性的特點,是班級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2.組成部分
班級文化的組成,按照不同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型:一種是硬文化和軟文化。其中硬文化是實的,看得見、摸得著;軟文化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另一種劃分方法中,將其分為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班級精神文化三個方面[1]。其中,班級環境布置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對應的是硬文化和硬件;班級制度是對學生進行管理的依據,要求是民主、和諧、健全;班級精神文化體現在各類班級活動中。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1.規范學生行為
班級文化建設中,利用管理制度的約束作用,可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規范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2.引導學生思想
建設班級文化,可以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認同,增強班級凝聚力,在團結協作中解決問題、實現目標。利用班級文化,可以引導學生的思想,包括觀念、興趣、理想、目標等,讓學生根據時代潮流變化,調整自己的思想意識,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
3.提高學生成績
我國傳統教育體制下,師生關系是嚴肅緊張的。新課改背景下,新型師生關系提出,核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地位平等,注重互動交流,繼而創建寬松活潑的教學氛圍[2]。實踐證明,通過建設班級文化,創新師生關系、改變課堂氛圍,有助于改善教學成果、提高學生成績。
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
1.創建良好環境
良好的班級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也是建設班級文化的基礎。在這方面,可從以下幾點做起:一是室內布置。在兩側墻壁張貼人物、字畫,教室四角布置成科技角、口語角,后黑板經常更換主題內容,前黑板上方設置一句座右銘等。二是座位排列。傳統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不再適用,面對面排列方便學生之間交流,馬蹄形排列方便師生交流,這些排列方式更有助于教學活動開展。三是教室衛生。樹立“環境衛生、人人有責”的意識,除了設置值日生外,重點是如何保持,如主動撿起紙屑、桌椅擺放整齊等。
2.制定管理制度
班級管理制度,包括規章、紀律、行為準則等,應該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共同制定,實現依法治班的效果。以《班級公約》為例,包括班歌、班訓、懲罰、獎勵等內容,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經過全班認可后再執行。同時,利用晨會、板報、宣傳欄等工具,對制度內容進行宣傳,促使學生逐漸養成遵守行為規范的好習慣。
3.注重班風建設
班風建設屬于精神文化建設的領域,一是從教師方面入手,采用民主領導方式,在不損害班級利益的前提下,對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并且接受全班學生的監督。二是從學生方面入手,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認識到自己的特長和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短處,促進個人不斷進步,通過個人進步推動班級進步。
4.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促進綜合素質提升。具體來說,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到敬老院幫扶老人、設計問卷調查、舉辦讀書活動等。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思想覺悟,完善班級文化建設。
綜上所述,良好的班級文化能規范學生行為、引導學生思想、提高學生成績,是班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創建良好環境、制定管理制度、注重班風建設、開展實踐活動四個方面,闡述了新形勢下建設班級文化的策略,希望為同行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童福興.新課改下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9(19):39.
[2]趙新靜.小學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級文化建設[J].新課程(小學),2019(10):216.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BY[2021]G1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