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小香
摘 要:第一部分闡述借助趣味元素調控認知狀態,第二部分論述借助主體探究釋放認知活力,第三部分闡釋借助電化教學優化認知過程,第四部分闡明借助友好關系激發認知潛能。
關鍵詞:數學;教學質量;小學生
在時代創新理念的大力推動下,質量意識和效益意識逐漸在數學教學中得以應用,廣大教師開始致力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優化探究。由此可見,教師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對小學生的知識積累、合作探究、快樂交流和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一、借助趣味元素調控認知狀態
小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而數學知識卻以抽象思維為主,因而二者存在一定的認知錯位與主客矛盾。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利用趣味元素解決這一問題,借助趣味元素給予小學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心理暗示和情緒感染,以此提升小學生的大腦興奮程度,為數學認知提供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和生命活力,依靠主體能力的提升去解決數學知識較為抽象的課程缺點,以此提升教學質量。
以“認識1~5”為例,教師為小學生準備一箱子顏色各異、大小相同的彩色小皮球,然后再為小學生準備五張硬卡片,在硬卡片上分別寫上1~5這五個數字。最后,教師讓小學生自主抽獎,抽到哪個數字,就讓其自主選擇幾個小彩球,并獲得一定時間內的把玩權利,以此幫助小學生強化“數量概念”。另外,小學生還會在把玩中不自覺地比較自己彩球與他人彩球的多與少,甚至會計算出或直接看出自己與別人在彩球數量上的準確差額。這樣,小學生就會在抽取數值、數數彩球、比較彩球中慢慢強化自己的“數量概念”,并獲得發展。
二、借助主體探究釋放認知活力
教師不僅要借助趣味元素去積極提升小學生的主體認知能力,還要為小學生創設開放、自由、快樂、實踐的良好認知契機,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認知之中。只有讓小學生切身參與到數學課堂活動之中,生命活力才會獲得“用武之地”。這樣,小學生的認知活力和能動作用才會得以激發和釋放,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才會有保障。
以“理解速度”為例,“速度”是小學生在解決行程問題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和掌握的一個“數學元素”,然而,很多小學生對于“速度”的理解總是朦朦朧朧、似懂非懂。因此,教師可以將小學生帶到操場上,進行跑步速度測試。為了增加速度測試與速度計算的次數,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30米”“50米”“80米”“100米”等跑步測試,并使用秒表為小學生準確計時。然后,教師再讓小學生自己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出自己四次跑步的速度,以此加深小學生對“速度”的理解。
三、借助電化教學優化認知過程
教師不僅要借助趣味元素調控認知狀態、借助主體認知釋放認知活力,還要借助以電子白板為最新代表的電化教學輔助小學生開展直觀認知。電化教學能夠借助表現力強大的聲光電三維元素為小學生提供直觀認知的好機會,因而頗受小學生的普遍喜愛。因此,教師要主動開展高質量的電化教學活動,讓小學生多借助直觀認知和直觀思維去進行數學認知,以此提升教學質量。
以“觀察物體”為例,“觀察物體”需要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意識和立體感,一些女生在進行“觀察物體”的認知中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電化教學幫助小學生輕輕松松地提升“空間立體感”。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為小學生立體呈現一個長寬高差距較大的長方體(紙箱子一樣),然后,將長方體像裁紙箱子一樣分成六個規則圖形(長方形)。這樣,長方體就變成了平面圖形。接著,六個平面再慢慢折疊,形成一個長方體,依次循環,小學生的空間立體感就會慢慢形成。
四、借助友好關系激發認知潛能
教師不僅要開發趣味元素、主體認知和電化教學的教育價值,使其更好地為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服務,還要積極構建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小學生是數學課堂的兩大重要角色,因而教師與小學生人際關系的優劣將會直接決定數學課堂的情感氛圍,進而影響到小學生的認知狀態、主體能力和教學質量。
因此,教師要積極構建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小學生開開心心地學習,釋放小學生的生命活力。如教師看到小學生狀態不佳,就可以組織小學生唱唱歌、做做游戲,在集體游戲中與小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以此促進小學生在數學課堂認知過程中的互幫互助、友好合作,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五、結語
數學課堂是小學生開展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深度思維的認知平臺,需要小學生良好的認知狀態和主體能力的大力支持。因此,教師要借助趣味元素調控認知狀態、借助主體探究釋放認知活力、借助電化教學優化認知過程、借助友好關系激發認知潛能,從科學調控小學生的主體狀態入手,對小學生的數學認知、課堂互動和深度探究施加積極有益的影響,充分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生命發展潛能,以此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7(6):167-168.
[2]蔡順蘭.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7):132-133.
[3]陸鵬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J].教師,2020(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