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磊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這意味著我國從過去一味追求經濟的高速度發展到開始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生態文明建設;指導作用;啟示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主要內容
(一)自然界具有物質性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這一觀點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不斷被證實是正確的。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馬克思承認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但更傾向于自然界與人類相比具有優先地位。
(二)自然界具有客觀性
馬克思理論對自然界先在地位這一學說持肯定態度。自然界孕育了人類和萬物,所以人類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好生態系統,并將這一使命作為自己的終身職責。人類要在維護生態系統中認識世界,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是客觀的。
(三)自然界具有實踐性
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他認為人化的自然被人在實踐活動中,打上了明顯的目的與意志的標簽,人化自然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從遠古到現代,人化自然的發展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日益深入、人對自然的控制力日益增強。遠古時代“人們與自然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而在現今高科技時代,達到了人對自然界的深度改造和控制。
二、生態文明的含義、特征及理論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含義
生態文明是指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統一,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下,人類獲得的各類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總和。生態文明要求人類用文明的方式去改造千瘡百孔的自然,它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生態文明是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總結與歸納,我們應該把生態文明與其他幾個文明相融合,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走向成熟。
(二)生態文明的特征
1.生態文明具有可持續性。生態文明建設中,人類從文明的角度重新審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促使人類努力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從而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伴隨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與經濟危機的出現,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人類為修復自然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重構生態文明不僅需要人與自然重回友好時期,還應在各方面約束人類的行為,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文明具有自然性和自律性。生態文明強調的是人的自律性,在科學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正確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人類肆意開采自然資源,并試圖主宰自然,直到出現一系列生態問題才意識到自然的重要性,才意識到應該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建立生態文明規章制度,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所以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的是人的自律性,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科學地改造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
3.生態文明具有反思性。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時期由于沒有認識到自然的重要性而過度開發并遭到自然報復后的一種反思,它反思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應如何相處,是反思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文明形態。
4.生態文明具有倫理性。當我們不能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生態文明要求我們轉變自身的生態倫理觀。工業文明時期強調人對自然的統治,認為人是主體,自然只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生產生活實踐而從中獲取原材料的基地,人可以無條件地利用自然。
(三)生態文明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打破了以往的舊觀念束縛,從實踐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出人類要持續發展下去就要堅持環境與人類的和諧統一。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這樣理解的:自然作為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它為人類生產活動提供所需的物質資料,離開自然界,人類什么也干不成,更不可能生存。所以人類要學會適應自然,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要注意一個度的把握,一旦超出了自然界所承受的范圍勢必遭受其反噬。工業文明時期,人類為了獲取更大的資本價值,不惜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造成了生態的污染,所以說環境的污染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更深刻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利益集團與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自然被卷入了人類內部的利益之爭。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作用與啟示
(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作用
可持續發展即在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前提下,經濟、社會與環境可以共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其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強調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不謀而合。面對生態危機,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人與自然以實踐為基礎形成統一,使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統一有了理論基礎。
(二)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但也要注意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必須依賴自然界才能完成生產生活活動,但他并不否定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危機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時,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采取各種措施防止生態環境惡化。
四、結語
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以往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我們要運用馬克思對立統一規律看問題,辯證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要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放在同一位置考慮,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進行經濟建設,否則必然會導致經濟社會的停滯不前。
參考文獻:
[1]余小林.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22).
[2]張守君,周新輝.馬克思的生態觀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7(03).
[3]王賢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時代價值[J].現代交際,2019(22).
[4]吳瑛霞,夏從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生態文明建設——評《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07).
[5]馬聰,曹雷.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J].法制與社會,2017(02).
[6]周倩.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當代價值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1).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