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紅利
【摘要】紅色文化是高校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資源,具有人民性、先進性和育人性的特征。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堅定“四個自信”,承擔歷史責任;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新時代開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以高校思政課為抓手,以網絡新媒體為載體,以實踐活動為紐帶,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紅色文化對黨史學習意義重大。他指出:“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紅色文化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財富,新時代加強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以實際行動獻禮黨的百年華誕。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艱苦奮斗的過程中誕生的文化。紅色文化立足于中國具體實際,吸收了中外優秀文明成果,凝結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分為紅色物質文化、紅色精神文化和紅色制度文化。紅色物質文化是指留存至今的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記錄著革命英雄或革命事件的物質性實體。紅色精神文化是指革命先輩在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過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和崇高道德。紅色制度文化是指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方針、路線。
(二)紅色文化的特征
第一,人民性。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誕生,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紅色文化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需求,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與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不同,紅色文化是無產階級的文化,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堅持文學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通俗易懂的歌曲、詩歌、畫報等形式開啟民智,促進民眾的覺醒。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將紅色文化和培養“四有”新人的目標相結合,堅持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靈感,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人民性始終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
第二,先進性。紅色文化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指導思想的科學性。紅色文化始終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馬列主義是人類思想的精華,是科學性、革命性和先進性的統一,其中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跨越時間和國界的永恒價值。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的,黨的先進性賦予紅色文化先進性的特征。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自成立以來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
第三,育人性。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艱辛奮斗史,展現了共產黨人為崇高理想和民族大義舍生忘死、不怕犧牲的壯志豪情。雖然戰爭硝煙已散去,但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紅色基因卻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脈中,時刻提醒我們不忘來時路,走好當下的路。紅色文化所具備的強大精神力量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時代價值
(一)有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痹诟锩鼞馉幠甏?,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寧死不屈、慷慨就義,靠的是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數以萬計的共產黨人舍棄原本優越的生活,扎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靠的也是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念。理想信念是人們為之奮斗的目標,是支撐人們戰勝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和不懈奮斗的動力之源。大學生肩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群體興起了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之風,部分學生盲目崇拜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思想混亂、底線不牢。
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能增強黨史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承擔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時代使命。
(二)有助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承擔歷史責任
紅色文化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山河破碎到主權獨立、從積貧積弱到國富民強的歷史性巨變,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進行偉大事業的過程中,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升華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鑄就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為依托,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相統一,奠定了“四個自信”的深厚基礎。
通過對黨史的學習,有利于大學生把握歷史的主流和本質,掌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到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進而堅定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
(三)有助于大學生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歷史虛無主義是伴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興起的一種錯誤思潮,假借學術研究之名,行歪曲歷史之實,是一種赤裸裸的意識形態攻擊。歷史虛無主義曲解歷史的最終目的是消解人民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自信。
當代大學生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價值體系尚未定型,容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因此,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應對錯誤思潮的辨別力。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有效途徑。黨史學習教育能引導大學生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歷史發展的主線,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從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混淆視聽的言論面前站穩政治立場,堅守政治底線。黨史中蘊含的紅色故事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素材,可使大學生明白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增強大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黨史中蘊含的紅色精神是激勵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只有將紅色文化和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使大學生養成科學的歷史思維,提高歷史辨別力,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基本路徑
(一)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度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渠道。新時代高校進行黨史學習教育,要改變過去空洞說教的形式,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使黨史學習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第一,整合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師要樹立大局意識,從宏觀層面把握主要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找準課程切入點,使紅色文化與課程內容相融合,實現課程之間的完美配合。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不能就歷史而學歷史,要做到史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引導學生把握百年黨史中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掌握歷史規律,堅定“四個自信”。同時,要將紅色故事貫穿思政課教學的方方面面,增強課程的感染力。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學習黨的領袖、革命英雄的光輝事跡,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教師是高校黨史教育的主導者,承擔著傳授黨史知識、啟迪智慧的責任,大學生是黨史學習的主體力量。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自我展示、交流互進的空間,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靈活性。
(二)以網絡新媒體為載體,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性
當今社會是互聯網時代,依存互聯網興起的網絡新媒體深刻改變著輿論傳播方式,是對大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第二課堂”。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新技術,從內容和形式上打造迎合學生心理和時代特點的教學資源,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第一,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推出網絡黨史學習教育精品項目。當代大學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對戰火紛飛的戰爭歲月和物質匱乏的艱苦生活沒有切身體會,在心靈深處與黨的歷史存在一定的隔閡。因此,要結合時代特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使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既能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打造讓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精品。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媒介,使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一是利用校園文化資源,通過拍攝紅色微電影、紅色紀錄片等形式再現黨的崢嶸歲月,使學生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獲得精神洗禮。二是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普及黨的理論知識,占領網絡輿論新陣地。
(三)以實踐活動為紐帶,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說服力
黨史學習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植根社會現實的實踐教學。課堂以外的實踐活動是對大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筑牢理想信念,增強愛黨愛國情懷。
第一,打造紅色文化校園活動。高校要圍繞建黨百年,開展紅色家書、主題演講、黨史知識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學中思、在做中悟。另外,還可以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與黨的歷史相關的講座、學術研討會,營造黨史學習教育的濃厚學術氛圍,在師生同研中提高黨史研究的學術性和科學性。
第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新時代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利用區域紅色資源,加強校地合作,發揮紅色基地的育人功能。通過在重大紀念日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讓學生學習革命英雄的崇高精神,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為。另外,高校要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訪老紅軍、探訪革命老區,通過訪談的方式傾聽紅色故事,感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艱辛歷程,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做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承擔為黨育才、為國育人使命的重要舉措。高校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將紅色文化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全過程,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本領過硬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強調: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01).
[2]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7/2018-10-20.
[3]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EB/OL].http://www.qstheory.cn/2021-02-20/2021-03-18.
[4]葉福林.新時代強化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1(03):83-87.
[5]王樹蔭,耿鵬麗.新時代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05):4-11.
[6]程美東,劉辰碩.從三個維度理解加強“四史”教育的重大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4-17.
[7]王炳林,劉奎.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8):64-71.
[8]陳永剛.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路徑[J].未來與發展,2020,44(03):42-46.
[9]肖文燕,羅春喜.習近平關于“四史”學習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06):11-19.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