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富 李向冬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性教學 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探究性教學改變了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倡導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的方式來探索問題,獲取知識,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探究性教學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知識學習的效率,還有助于促進其思維能力、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發展。本文結合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內容,提出幾點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六年級;數學;探究式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對他們思維的啟發與引導。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書本知識,而是要讓他們產生深入的思考,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及應用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講解為主,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與邏輯思維,教師要從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出發,合理設計數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教學內容,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動力
學生的興趣與動力是探究式教學的必要前提。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引起對學生對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好奇心,調動其觀察、思考、探索的內動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不將知識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將其以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引發他們探究的興趣。由于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六年級小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當中,所以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問題的方式步步引導,最終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的時候,教師可提出問題:“假如一瓶果汁有2升,需要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喝到多少升?”通過計算,學生可以發現每個小朋友可以喝到1/2升。接著,教師再對問題中的條件進行調整:“如果把4/5升的果汁,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能喝多少?”引導學生列出“4/5÷4=”的算式,再探究計算分數除法的方法。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使他們在直觀形象的情境當中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二、開放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事物有著很強的探索熱情。但在傳統數學課堂中,學習環境比較封閉,教學局限在課本當中,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抽象、晦澀的刻板印象,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對此,教師要開放探究學習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能夠經歷知識形成、發現與總結的過程,鼓勵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和研究,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懈地探究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圓的性質與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圓形物品,在課堂上整理討論,如輪胎、井蓋、硬幣等。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輪胎一定要是圓形嗎?能不能選用其他形狀的輪胎呢?”教師可讓學生利用硬紙板做出不同形狀輪胎的小車,然后看一看哪種小車跑得最快,進而讓學生理解圓上任何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的特點。
三、實踐應用知識,增強數學探究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知識,以此來加深他們對知識的了解,鍛煉其思維能力,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一課的時候,教師可指導班級中的學生成立若干調查小組,由組員共同討論確定不同的調查主題,如“調查本班級學生每周的消費情況”“調查六年級小學生的課余活動情況”“調查各年級人數占全校人數的百分比”等,讓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數學探究思維能力。最后,教師可讓小組依次對調查結果進行匯報,小組之間互相進行評價,進一步鞏固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優化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
結語
總之,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將探究式教學融入到數學課堂中去,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開放學習環境以及引導學生實踐應用知識等措施,讓學生經歷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鍛煉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使學生理解知識背后的原理與應用的方法,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卜松杰. 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 中外交流,2018(4):140.
[2]揭張凡. 小學數學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J]. 散文百家(下),2018(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