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娟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口腔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所收治的共計60例口腔外科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兩組患者隨機亂序均分為30例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以及30例接受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接受了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的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于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兩組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口腔外科的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大幅度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進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應用價值優秀。
關鍵詞:口腔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并發癥
在口腔科進行治療的患者會由于拔牙所導致的牙齒局部組織出現的不同程度受損出現較為強烈的疼痛感,腫脹、脹痛均是常見的術后反應。對于臨床癥狀比較嚴重或明顯的患者,如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管理,則會導致患者出現各類并發癥,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患者的口腔健康帶來了威脅。為了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對口腔科拔牙患者進行風險管理意義重大。本次的研究報告選取了我院所收治的共計60例口腔外科患者作為樣本對象,探究分析了護理風險管理在口腔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作出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所收治的共計60例口腔外科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兩組患者隨機亂序均分為30例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以及30例接受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分別有21例、9例,患者的年齡在19--70歲,平均年齡為(40.58±2.6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性患者分別有18例、12例,患者的年齡在20--75歲,平均年齡為(43.28±2.39)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親屬均已知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②研究涉及內容經過院方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②相關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③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血液系統異常以及免疫系統異常的患者。④親屬或是自身不配合、中途退出的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僅接受普通的護理管理,而觀察組的患者則接受風險護理管理:①院內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小組每周定時開展研討會,對目前護理遇到的問題、風險因素以及其他安全隱患等進行討論很分析,隨后提出解決方案或是應對措施,每次會議需要由專人進行記錄。②強化對于護理工作者的培訓,要培養護理工作者的風險意識,要求護理人員嚴格遵循醫院條例和工作規范,進行定期考核,考核未通過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在二次考核通過之后才能上崗。③護理工作者要能及時處理患者的突發情況,要熟悉掌握拔牙暈厥患者的急救措施、中毒患者的急救措施等。將每次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記錄,及時匯報給護士長。④對于老年拔牙患者,拔牙途中需要全程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以防不良事件的出現。⑤護理工作者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便于及時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對于口腔科的患者,要親切、耐心地與患者交流,便于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升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配合程度。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報告所設計的樣本對象資料如患者的基線資料等情況均是經由統計學軟件SPASS25.0進行統計計算和結果驗證的,以百分比卡方對設計數據中的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和驗算;以T值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數資料進行表示和驗算;再通過P值的情況區分兩組數據的對比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當P>0.05時則表明兩組數據的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當P<0.05時則表示兩組數據的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由表1可知,接受了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的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于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兩組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我國社會目前處于嚴重的老齡化之中,口腔外科科治療的老年患者也越來越多,不同于其他患者群體,老年患者群體的機體功能較差,恢復緩慢,且容易發生感染等風險事件[1],如不對患者進行風險管理,那么患者的康復進程以及生活質量都無法得到保障。通過對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管理,能對口腔科拔牙患者目前存在的、高發的風險因素進行預判,護理工作者能提前做好準備以及在風險事件發生時進行及時反應,確保了患者的安全,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根據本次的研究報告可知,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更低于對照組,兩組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口腔外科的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大幅度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進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應用價值優秀。
參考文獻:
[1]馬用果.護理風險管理在口腔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0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