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經股動脈心腦血管聯合造影術后股動脈穿刺口直接加壓包扎止血的臨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共60例患者經股動脈行心腦血管聯合造影,術后對股動脈穿刺處行直接加壓包扎止血,分析患者肢體制動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60例經股動脈途徑行心腦血管聯合造影患者,術后均成功對股動脈穿刺處進行直接加壓包扎,2例術后出現皮下瘀斑,發生率3.3%(2/60),無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及下肢動靜脈血栓事件等嚴重并發癥。結論:經股動脈心腦血管聯合造影后股動脈穿刺處直接加壓包扎止血,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有效、省時省力等特點,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介入治療;股動脈;穿刺;直接加壓包扎
臨床上通常經股動脈途徑行冠脈聯合全腦血管造影且多用6F股動脈鞘,術后一般采用徒手壓迫15~20min后再加壓包扎法止血。本研究采用直接加壓包扎法止血,既省時省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材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科聯合心內科行冠脈腦血管聯合造影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4.5±4.9歲。
2、方法
2.1、手術過程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1]逆行穿刺右股動脈,置入6F動脈鞘。先靜脈給予3000U肝素鈉行全身低劑量肝素化[2,3],心內科醫師先行冠脈造影,完畢后;再由我科醫師行全腦血管造影。手術平均時間30±5min。
2.2、止血方法
術畢,用普通四方形醫用紗布(7㎝*8㎝)對折兩次做成小四方形方塊,將其疊加貼于股動脈穿刺口近心端1~2㎝處,勿覆蓋皮膚穿刺口,左手四指用力按壓小紗布塊,同時右手逐漸拔出鞘管。然后用普通四方形醫用紗布對折成長方形紗布條,逐層十字交叉貼于小四方形紗布塊上,四五層;再覆蓋普通四方形醫用紗布塊6~8層,普通醫用繃帶(500㎝*8㎝ )“8”字包扎法[4]包扎,然后在醫用紗布正上方卡入另一卷普通醫用繃帶,以增加股動脈穿刺處包扎壓力。包扎完畢,檢查紗布有無滲血,若有滲血,改為徒手持續加壓15~20min后再“8”字包扎法包扎。
2.3、術后觀察與護理
術后均需臥床,右下肢制動6~8h。囑家屬按摩右下肢肌肉6~8h,或足泵治療,促進靜脈回流,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h后將穿刺處卡的繃帶取下,以減輕穿刺處壓力。6~8h后可在床上輕微活動,但勿下床活動,24h后可正常下床活動。
前2h每隔30min由護士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及血腫形成,并密切觀察下肢有無腫脹及末梢血運情況。若發現出血及時通知醫生,予以徒手按壓30min后再次以“8”字法加壓包扎。24~48h后行床旁彩超檢查,排除假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瘺后去除繃帶,繼續臥床觀察1~2d,如血腫無變化,患者可下床,但3~5d內避免劇烈活動;如確診為假性動脈瘤,則依據情況予以繼續壓迫、局部注射凝血酶或者手術治療等處理[5]。
結果
6F動脈鞘拔除后平均制動時間(7.0±1.1)h。2例患者出血皮下瘀斑,發生率3.3%(2/60)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皮下血腫、假性動脈瘤及下肢動靜脈血栓事件等嚴重并發癥。
討論
傳統的手法壓迫止血[6,7]雖操作靈活,效果確切,能隨時觀察和調整止血效果,但方法費時費力,并且醫師長時間徒手持續按壓,會出現手抖、手麻癥狀,妨礙接臺手術。動脈壓迫止血器壓迫止血法止血效果確切,并發癥發生率[6,7]與傳統的手法壓迫止血類似,但動脈壓迫止血器價格貴,限制其在臨床中應用。直接加壓包扎法,拔除鞘管的同時立即進行加壓包扎,包扎一般在1~2min 之內即可完成,省時省力。60例患者,僅有2例出現皮下瘀斑,無皮下血腫、無假性動脈瘤等嚴重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3.3%。
總之,直接加壓包扎止血的方法具有省時、省力、安全、經濟、有效、可重復、實用等優點,可以在臨床大規模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莊廣義,夏國強,朱培欣,等.?改良Seldinger股動脈穿刺技術探討[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01):106-107.
[2]郭章留,郭曉艷,王樂豐.冠狀動脈造影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8):10-11.
[3]李田昌,彭建軍,胡大一,許玉韻,楊進剛,商麗華,郝恒劍,龐文躍.568例急診冠狀動脈造影的臨床體會[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1(02):64-66.
[4]鄭明霞,游桂英,秦容,辜桃.彈力繃帶“8”字包扎法對經皮穿刺股動脈行心臟介入診療后傷口出血或血腫發生率的影響[J].華西醫學,2011,26(12):1887-1888.
[5]趙誠.股動脈穿刺后假性動脈瘤的治療[J].?中原醫刊,2007,34(21):49-49.
[6]劉曉波,賴智勇,李光勤.腦血管造影術后鹽袋壓迫法與動脈壓迫止血器法效果的比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28):1-3.
[7]王家良,盧才義,劉鵬,等.老年股動脈介入穿刺點三種止血方法比較[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8,7:121-127.
第一作者:李培文?性別:男?民族:漢?出生日期1987-04-26 籍貫:河南省扶溝縣科室:影像科,職稱:住院醫師,學歷: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工作單位:河南大學淮河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