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國外語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現狀,指出了新時代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對外語類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同時,針對新冠疫情總體概況,分析了后疫情時代對語言服務的整體需求,重點論述了基于服務社會需求的外語應急語言服務對策建議。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應急語言服務;語言服務行業;人才培養
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出以來,語言服務以及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研究也逐漸提上了日程。在新冠疫情保衛戰中,“應急語言”服務水平便成了學界和業界關注的焦點。事實證明,語言服務行業目前的發展并不能滿足緊急語言服務的要求,構建科學的語言服務機制和培養能滿足社會需求的應急語言服務人才也成了日后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壯大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首先,全球語言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語言服務市場地理分布不均衡,歐美國家遙遙領先,亞洲國家其次,非洲等一些不發達國家所占的份額比例少之又少。行業高度分散、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以及微型企業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其次,我國語言服務行業在服務內容及模式、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發展,但也迎來了挑戰。如:戰略定位不準確,行業標準與法律法規不健全,“走出去”企業對語言服務投入不足,語言服務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無法實現真正的“走出去”, 更談不上真正的“走進去”;再者,外語專業教育,尤其是翻譯教學,未能實現從通用翻譯和文學翻譯的教學范式向專業翻譯和行業翻譯轉變。外語專業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窄,跨學科能力較差、實踐能力不夠強,高校外語教師的知識與能力也沒有實現實質性轉向,并未有效的與行業發展需求結合起來,無法滿足語言行業發展的要求。
2. 后疫情時代對語言服務的整體需求分析
疫情突發時,從全國援鄂、方言手冊、語言應急服務團、語言救援等、再到國內外各種疫情資訊報道、國際輿情監控與技術文件翻譯等,都彰顯著語言服務的重要性。同時也體現出了語言服務缺乏高效、統一、準確和透明的標準。
語言服務要服務于社會需求,其基本功能是語言知識服務、語言技術服務、語言使用服務、語言工具服務、語言康復服務、語言訓練服務等等。我國的外語教育無論是教育形式還是教育內容,都算不上特別成熟。各大高校里,外語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專業性不強,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后疫情時代,語言服務行業需要重新定位,從“危機”中找“機遇”。外語教育,尤其是翻譯專業的定位以及改革需要重新審視,以期讓外語應急語言服務能服務于國家需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
3. 實現外語應急語言服務教學的合理定位
外語應急語言服務的教學定位要求外語教學實現創新,服務社會需求,促進國家發展。語言服務教學定位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 進行外語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科學素養教育。疫情中大量信息的產生和傳播考驗著每一個語言服務人才,希望外語人能重新審視我國的本土文化,重視科學素養教育和用外語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培養每個公民在未來能從容應對社會變革和自然進化所帶來的挑戰;(2). 培養外語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外語信息獲取能力。目前,高校跨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只涉及外交、經貿、法律等軟學科,而未涉及硬學科領域,如航空航天、生物、石油、醫學等,尤其是醫學專業,外語素養較高的醫學專業人才的缺乏給此次疫情中外語信息的獲取帶來了不便,是疫情防控的障礙。
4 基于服務社會需求的外語應急語言服務對策建議
4.1加強疫情應急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疫情語料庫和術語知識庫。語料庫和術語知識庫是統一語言,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工具,可以提高外語語言服務質量和效率。通過資源平臺的建設和收集、處理疫情相關信息,建設疫情語料庫以及漢外語對、漢語與方言語對、多國語對、手語符號等專業化及標準化的術語數據庫。非商業化的語言資源共享平臺可以保證疫情信息數據及時捕獲并交換,統一的標準也可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2)建立全球疫情信息翻譯服務平臺。翻譯服務平臺應提供對漢語、外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手語等語言的翻譯服務,也包括以多種語言與世界各國共享我國疫情動態、數據和信息,促進疫情信息公開透明的共享,抵制疫情傳播的謠言。翻譯服務平臺將利用機器和疫情術語庫、通過服務平臺進行訪問。
(3)建立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數據庫。除了外語數據庫以外,要建設非通用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手語服務人才的數據庫。依托政府和高校挑選語言服務專家和相關專業人士進入數據庫,出現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事件后,可及時從人才庫中指派各類語言服務人員來提供中外文應急語言服務。
4.2加快制定疫情應急語言服務規劃
(1)制定合理的應急語言服務制度。突發疫情時,由國家應急辦和地方應急管理中心通力合作,以保證語言服務工作迅速啟動,有序開展。同時,可以從應急體制建設、服務方案、人員管理、運行程序、資金支持、部門配合等方面科學而全面地保證抗疫工作的高效開展。(2)制定應急語言服務志愿者行動規劃。建立一套科學的應急志愿者服務系統和行動規劃,整合志愿者服務資源,安排服務計劃,有序地安排志愿者上崗服務,保證應急服務順利進行。(3)搭建完善的應急語言服務平臺。在人工智能時代,應急語言服務平臺的建設要運用高科技成果,與高科技深度結合,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和處理平臺資源,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支持人機交流,用機器學習技術增強平臺的智能性,用5G技術實現信息無縫對接,利用語言技術服務公司的優勢,不斷更新產品和服務平臺,逐漸消除語言交流的障礙。
4.3 建立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體系
要保證高質量的應急語言服務首先要保證有能提供應急語言服務的人才。如何能夠培養應對突發應急狀況的語言服務人才便成了外語教學尤其是外語語言服務教學的重點。我國外語類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數量不夠,而且他們所提供的服務也無法滿足應急需要,因此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應急語言服務隊伍:第一類是專業人員和兼職人員;第二類是社會工作者、高校志愿者、專家學者;第三類是譯員、項目管理、質量管理人員等等。要滿足合理的隊伍建設,就必須從社會和高校兩方面著手。
社會層面:各級單位要設立應急語言服務管理崗位,相應的語言服務行業要對應急語言服務人員做好分工,科研院所和培訓機構做好應急語言服務的培訓工作,語言服務職能部門做好監管,如: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翻譯協會、地方語委及翻譯協會,做好行業監管,保證語言服務培訓的質量以及服務人才培養的標準等。
高校層面:目前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和社會需要存在差距,高校外語學科或外語類高校的定位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實現變革,將翻譯專業從通用翻譯和文學翻譯的教學范式向語言服務的教學范式轉移。將翻譯系改為語言服務系,實現目標明確化,將學科功能實現從語言學習到語言服務的轉變,學科建設從無序探索發展到規范建設,翻譯專業的地位也要從附屬依托轉變到獨立自主,學科交流實現從閉塞分散到開放聯合。同時,將服務于社會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改革語言服務系的課程體系,實現知識專業化,對專業設置、學科建設以及培養模式進行調整,增設針對性較強的語言服務專業。根據應急語言服務對知識和能力素養的要求,對課程設置、考核標準、培養方案等進行革新,分專業或行業讓學生學習某一專業或行業的基本專業知識,選修未來要服務行業的專業課程,設跨系選課為必修課。同時,企業、高校、行業監管部門三方面要進行協調,實行“政產學研”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人才定向化。以學校為中心,由譯協協調和監督,學校和用人單位根據培養目標共同開發培養計劃,共同制定教學大綱、遴選課程內容、選擇授課方式、評估體系、培養目標等,培養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開設應急語言服務方向,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職業道德、服務管理意識、大數據分析能力等等。除了與語言能力的基本素養相關的課程外,開設應急口譯、應急筆譯、大數據分析、應急術語管理、應急相關學科知識等課程。
此外,要提高外語應急語言服務能力,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動態,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平臺提高翻譯效率以及翻譯研究的整體水平;與此同時,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培養團隊成員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術語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專業能力。
5. 結論
作為國際投資大國,我國文化、經濟、貿易等方面活動的日益頻繁也成了推動我國語言服務快速發展的動力,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出后,實現中華文化的外譯等使命都給我國語言服務提供了機遇和良好的發展平臺,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語言服務產業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為進一步推進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滿足對外發展需求,語言服務行業從制定政策、完善管理、落實服務、人才培養等層面也一直在不斷進步。后疫情時代,語言服務行業改革的主要目標在于建立科學合理的外語語言服務人才培養體系,以實現外語人才服務國家需求,科學發展和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Common Sense Advisory.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3(R). May 2013.
翻譯職業能力培養指南.
[2]蔡基剛. 高等翻譯專業范式轉移:從翻譯專業(1.0)到語言服務專業(2.0)[J]. 上海翻譯, 2019(4): P54-59.
[3]陳穎.多元的國際語言環境對大慶服務業影響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P84-85.
[4]崔璨, 王立非. 面向“一帶一路”語言服務, 推動外語專業教育改革[J]. 教育論壇, 2018(2): P2-6.
[5]崔啟亮. 中國語言服務行業40年回顧[J]. 譯苑新譚, 2019(13): P 108-114.
[6]何恩培、閆栗麗. 改革開放40年語言服務發展與展望[J], 中國翻譯, 2019(1):P131-135.
[7]李德鵬,竇建民. 當前我國語言服務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3): P63-68.
[8]劉和平. 政產學研-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 中國翻譯, 2014(5): P40-45.
[9]穆雷. 面向國際語言服務也的翻譯人才能力-省略-語言服務供應商100強的調研分析[J], 上海翻譯, 2017(1):P8-16.
[10]王傳英. 語言服務也發展與啟示[J], 中國翻譯, 2014(2): P78-82.
[11]吳巖. 在高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DB/OL]. https://gjs.njit.edu.cn/info/1064/1599.htm. (2019-06-27).
[12]謝天振. 翻譯學:數代中國人的理想追求[J]. 中國翻譯, 2017(3): P13-14.
[13]姚亞芝, 司顯柱. 基于大數據的語言服務行業人才需求分析[J], 中國翻譯, 2018(3): P80-86.
[14]仲偉合. 中國翻譯學科與翻譯專業發展研究_1949_2019[J]. 中國翻譯, 2010(1): P79-86.
作者簡介:馬佳瑛(1983年),女,陜西西安,碩士,副教授,西安翻譯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與教學,團隊編號:T1902
*必須保留作者簡介和團隊編號
本文為西安翻譯學院大學英語核心課程教學團隊(T19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