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旋
摘要: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礦建生產區域生活條件差,環境復雜,危險系數高,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礦建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礦建企業人才流失的現狀與原因,提出解決對策,力求幫助礦建企業成功留住人才,提高企業競爭力。
關鍵詞:礦建企業;人才流失;解決對策
一、礦建企業人才流失現狀
鑒于礦建企業生產區域的地理位置偏僻,生產區域條件差,環境復雜,危險系數高,與新入職大學生的預期工作環境相差較大。近幾年,礦建企業新入職大學生較多,人才流失嚴重,引進優秀人才比較困難。就礦建企業而言,剛畢業的大學生因適應不了環境,離開工作也無關痛癢,但如果是企業精心培養的大學生辭職,這是一項巨大的損失。培養一個專業人才,不但費時費力,而且耗費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財力。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人才戰略放在企業的第一位置,真正做到人才引人、留人、用好,以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企業。
二、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礦建企業自身特殊性
由于礦建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大,企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招聘到專業人才,如安家費、職業發展等方法吸引人才。大多數畢業生雖然學了煤礦主體專業或相關專業,但由于礦建企業自身特點、工作環境復雜等因素,不愿到礦建企業工作,選擇了同等薪資待遇下的其他行業。
(二)精神生活不夠豐富
由于礦建企業生產區域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利,感受不到城市的氣息,生產區域內缺少娛樂場所與休閑設施,礦內生活較為單一。由于礦建工作的特點,生產期間要保證連貫性,保證安全生產,在大多數時間,休假不能與國家法定節假日同步,尤其是偏遠地區,長時間不能與家人、朋友相聚,只能在生產淡季輪休,較大程度上限制了職工自由。
(三)福利、待遇水平競爭性不強
礦建企業中的各個基層單位,雖然薪資待遇不一致,但都屬于地方中等。而且伴隨著工齡的增長和技術經驗的增加,大學生逐步對福利和待遇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此時,企業卻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由于礦建企業的局限性,相同條件下,大學生職工往往優先選擇易于居住、發展潛力大的企業。
(四)用人理念有待轉變
工作數年后,同伴升職、工資攀比、個人發展空間等因素會對大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部分管理人員不重視大學生的培養與管理,對出現情緒波動的大學生“任其發展”,管理方式變化無常,大學生覺得自己被束手束腳,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對所做工作沒有“成就感”。感到自己的能力被埋沒,雖然一時委曲求全,但他們最終還是會跳槽。
三、人才流失的解決對策
(一)成功的人才招聘,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源頭
企業人才流失的根源還是人才招聘問題。招聘前,要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展所需人才的數量、質量、種類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據需求情況,制定詳細的招聘計劃,作為人才留用的基礎。要始終堅持“按需引進”、“適口引進”的原則,決不能不要質量,只求數量;更不可“饑不擇食”、“狼吞虎咽”。所以,招聘應提前制定計劃,挑選出人崗匹配的優秀人才。
(二)理想的職工培訓,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紐帶
職工培訓是對人才的最佳激勵。企業應充分利用行業內優質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不定期組織職工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例如,對技工崗位人員,應通過專業技能培訓,掌握最新的操作方法,提升技術型人才的工作能力;對于管理人員,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它在滿足人才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的同時,更好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為企業的發展不斷提供人才優勢。
(三)溫馨的企業文化,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
“知恩圖報”、“成家立業”、“成龍成鳳”等傳統思想,扎根于國人心中。未定居當地的青年職工,仍處于浮躁時期,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在不同的項目之間調動,且跨度較大,難以穩定。企業應注重多部門聯動,由工會負責牽頭,職工所在部門的領導多與青年職工溝通交流,通過開展茶話會、生活會等團建活動,營造良好的“家文化”。此外,結合青年職工的實際情況,聯系其他企業開展聯誼活動,擴大青年職工的朋友圈,讓大學生職工的心能留在企業,給大學生安家安心同樣是留住人才的一種方式。
(四)滿意的薪資福利,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
一提到職工對工資的滿意程度,很多人的想法是,只要給職工增加薪資,職工的滿意度就會上升。其實不然,職工對薪資的滿意度并非是絕對的,首先,職工對自己工作完成的滿意度與其實際應得的勞動報酬是否成正比,工資是否能體現其在企業的價值;其次,職工橫向對比,在相同的薪酬水平下,勞動薪酬與勞動量是否等值。要打破“干與不干一樣,干多干少一樣”的模式,設置績效工資,綜合考慮青年職工工作表現、職稱、職位等諸多因素,提高其積極性,一方面避免了“干與不干一樣”的消極思想,另一方面增加了青年職工的成就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秀的人才決定企業的發展與高度,在人才招聘、職工培訓、人性化管理、薪資待遇等諸多方面把人才培養工作做好,真正給青年職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同時,重視精神撫慰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發揮青年職工的主體性,增強主人翁意識,使其愿意留下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為礦建建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