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郡 張博 孫善輝






摘 要:以安徽省豬肉的價格為研究對象,分析并總結安徽省豬肉市場基本情況。基于安徽省豬肉價格市場統計調查數據,總結出豬肉價格波動的規律,挖掘出其影響因素,分析豬肉價格階段性波動的規律和原因,消費者對于豬肉的購買情況,更好地說明豬肉市場的有關情況,提出更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以及切實可行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豬肉價格;市場調查;影響因素;統計分析;應用對策
近幾年,市場中豬肉的價格階段性波動、振蕩頻繁,給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與生豬的規模養殖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不但對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產生了影響,而且對居民的日常消費需求也造成了不曉得沖擊。因此,研究豬肉價格波動的機制以及影響的因素,分析豬肉價格階段性波動的原因,消費者購買豬肉的情況,對于豬肉市場來說,在營銷角度上具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安徽省內以豬肉的銷售為整體進行多層次的研究,并且進行統計調查研究分析,在全面收集分析豬肉數據及借鑒國內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哪些因素對豬肉價格的波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針對緩解其價格波動提出相關的政策措施。
本課題采用列聯分析與相關性分析得出消費者對豬肉價格的預期總體上是好的,并且得知不同家庭月收入會對消費者每周購買豬肉的次數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因子分析得出消費者購買豬肉的次數是由購買豬肉的價格、地點和支出所決定的,除此之外消費者對品牌肉還存在一定的擔心;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得出部分消費者認為其他肉制品無法代替豬肉。
一、市場調查實施過程
(一)樣本量分配及抽樣設計
采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了安徽省各市關于豬肉價格的一些基本情況,考慮安徽省各市的差異,抽樣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問卷的回答率等問題,選定各區域調查問卷數量如下所示:
安慶市30份,池州市30份,宣城市25份,宿州市34份,滁州市23份,六安市23份,合肥市23份,蕪湖市20份,蚌埠市19份,淮南市23份,馬鞍山市18份,銅陵市25份,黃山市20份,阜陽市22份,亳州市20份,宣城市20份,淮北市25份,共計400份。
(二)調查方式
1.實地問卷調查
對于就近地區,我們采取紙質調查問卷的方式,讓被訪者現場填寫
2.網上二維碼及電話訪問
對于距離遠的地區,我們采取網上二維碼以及電話訪問的方式收集數據,先核實調查對象身份,確認無誤后采取掃二維碼方式進行問卷填寫。
3.座談會
對周邊豬肉供應商及肉店老板進行調查,我們首先采取的是個別面談和小型座談會的方式,從而了解到了比較深層次的情況。并且在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根據調查地點的具體情況事先擬定好談話提綱,
(三)調查內容
本次的調查對象是安徽省與豬肉密切接觸的人群,并將其分為消費者、個體經營戶和超市供應商這三大類。首先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查閱已知的豬肉價格調查分析的數據報告;再通過前往較為典型的豬肉市場地區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符合豬肉銷售市場狀況的指標,建立豬肉市場評定指標體系;接著設計符合指標體系的調查問卷,以安徽省內17個市為研究對象,搜集符合豬肉市場狀況的數據,利用統計分析技術對評價指標數據庫進行描述性和推斷性統計分析,依據結果得出相關結論供相關部門參考。
二、列聯分析及相關性分析
(一)對豬肉未來半年價格預期--列聯分析
通過統計調查結果顯示,由于豬肉價格上漲后,有46.3%的消費者會選擇減少豬肉的購買,29.8%的消費者會如常購買豬肉,23.9%的消費者會堅持等到豬肉降價再購買。為了了解被訪者對豬肉未來半年的價格預期,我們進行列聯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對豬肉市場價格未來半年預期分布情況,其中回答不清楚的被訪者樣本有118,占總樣本的24.70%,有效百分比為29.5%;回答豬肉價格市場保持穩定的被訪者有68,占總樣本的14.30%,有效百分比為17.0%;回答豬肉價格市場不久會降低的被訪者有138,占總樣本的28.90%,有效百分比為34.5%;回答豬肉價格市場會持續上漲的被訪者占75,總樣本的15.70%,有效百分比為18.8%。由此可見,消費者對豬肉價格的預期總體上是好的。
(二)家庭月收入與每周購買豬肉次數的關系--相關性分析
因為總樣本中36.8%的家庭每周購買1-2次豬肉,44.3%的家庭每周購買3-4次豬肉,10%的家庭每周購買豬肉5-6次,8.9%的家庭基本不買豬肉。通過關聯性分析可以得出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行為和購買習慣。為了研究家庭月收入與每周購買豬肉次數的關系,我們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
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其卡方統計量對應的p<0.05,從而得出兩者之間相關,所以不同家庭的每月收入會對消費者每周對豬肉的消費次數產生影響。
三、因子分析
(一)購買豬肉次數與豬肉選擇的影響因素--因子分析
根據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有39.2%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個體經營戶的攤點,10%的消費者選擇超市,10%的消費者選擇品牌店,28.8%的消費者選擇集貿市場,12%的消費者選擇其他,并且消費者家庭每周購買豬肉次數有所差異。為了研究影響消費者豬肉選擇的因素,我們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下:
表2 購買豬肉次數與豬肉選擇的影響因素因子分析表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其影響因素,我們采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
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公因子1現在每月家庭購買豬肉的因子得分為0.8882,即公因子1主要由現在每月家庭購買豬肉決定,公因子2購買豬肉的價格的因子得分為0.690,即公因子2主要由購買豬肉的價格決定,公因子3購買豬肉的地點的因子得分為0.885,即公因子3的主要決定因素為購買豬肉的地點。所以,對消費者家庭每周購買豬肉的次數產生影響的主要有現在每月購買豬肉的支出,購買豬肉的價格以及購買豬肉的地點決定。
(二)消費者對品牌豬肉的懷疑因素--因子分析
為了研究影響消費者豬肉選擇的因素,我們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下: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懷疑因素,我們采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
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公因子1保質保鮮的因子得分為0.726,即公因子1主要由保質保鮮決定,公因子2價格的因子得分為0.690,即公因子2主要由價格決定,公因子3虛假宣傳的因子得分為0.885,即公因子3主要由虛假宣傳決定,公因子4味道的因子得分為0.590,即公因子2主要由味道決定。所以,消費者所擔心的主要是品牌肉的保質保鮮,價格,虛假宣傳和味道。
四、Logistic回歸分析
由于豬肉價格上漲后,70.2%的消費者會減少甚至不購買豬肉,并且被訪問者總體中每周購買豬肉的次數存在一定的差異。要得出消費者每周在豬肉上的消費次數與選擇豬肉替代品種類的關系,則建立了兩者的二元logistic模型。本次二元logistic模型的因變量為二元變量:0代表其他肉制品無法代替,1代表認為其他肉制品可以代替。
由統計分析結果可知,各變量顯著性均小于0.1,說明模型成立。上表的EXP(B)解釋了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發生風險。
購買次數中C項的的值為0.386,表明“購買次數=4(即每周1-2次)”相對于“購買次數=1(即每天都買)”時,認為豬肉無法被其他肉代替是可以代替的0.345倍。
豬肉替代品選擇一欄C項的的值為1.669,表明“替代品=3(即雞鴨肉)”相比于“替代品=1(即牛肉)”時,認為豬肉無法被其他肉代替的是可以代替的1.669倍,以此類推。
對此得到以下結論:雖然豬肉是一種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食物但在人們的餐桌上豬肉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已然快成為人們的一種必需品,從上述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每周豬肉消費次數比較多的消費者在主觀意識上覺得豬肉是無法被其他種類的肉食所代替的。
五、結論
本文基于安徽省豬肉市場現狀,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研究并分析了豬肉價格市場的波動體系與影響因素,得出如下結論:
(1)市場上豬肉供求的平衡決定了其價格波動。[1]豬肉價格上漲會導致大部分家庭利用豬肉的替代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僅有小部分家庭則不會被價格波動影響。豬肉價格的波動導致豬肉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在逐漸降低,消費者日常的生活滿足感指數也會因此而降低。消費者的年齡、職業及對豬肉替代品的選擇是對豬肉價格波動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2)豬肉價格的波動對不同家庭月收入的人影響不同,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所受影響不大,還是想吃就吃;對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人影響較大,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費者在豬肉價格上漲之后選擇不吃肉或者堅持等到豬肉降價之后再買,收入在2000-4000元的消費者選擇用相對便宜的雞鴨肉和魚肉代替。
(3)人們猜測未來時期豬肉的價格會有所降低,且大部分人認為養殖過程中由于豬瘟導致了近幾年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經過合理的調控與預防之后,市場價格會回調至原來的價格。大部分消費者每周購買1-2次豬肉,而且大多數月收入低的消費者會通過購買其他的肉類來代替豬肉,從而降低豬肉的消費次數,用牛肉代替則會是一些月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的選擇,既然豬肉那么貴,還不如吃牛肉值得。
(4)豬肉價格的調整僅僅依靠市場自身來決定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把關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以此來對豬肉市場嚴格調控,維護生豬養殖戶、豬肉經營者和消費者購買豬肉共同的利益,保障生豬銷售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消費者選購豬肉時所擔心的主要是品牌肉的保質保鮮,價格,虛假宣傳和味道,政府相關部門要在這些方面嚴格把關,促進豬肉的健康養殖和銷售。[3]
(5)完善豬肉生產的供應和穩定豬肉市場體系是政府調節豬肉市場、保證豬肉價格穩定化的關鍵,可以通過發展科學養殖和規模化飼養的方式,發展生豬期貨交易和拓寬信息發布渠道。[2]
六、建議
通過分析安徽省豬肉價格市場,本課題對安徽省豬肉價格市場統計分析結論進行了解讀,認為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穩定和生豬的健康養殖是當前工作的重點。同時豬肉經營單位應該改變自身的營銷策略,對豬肉營銷策略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市場監督管理監管,增強疫情防控的能力,降低豬肉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不必要損耗。
努力發展科技,做好預防工作,緊急強化疫情防控措施,對養豬場進行消毒防疫處理,同時在全境各主要路段設立檢查站,國家要健全豬肉價格市場平臺信息的發布,提升生豬規模化飼養水準,健立豬肉儲備制度[4]。
(2)合理調節,保證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提高生活幸福感指數。
安徽省豬肉市場供求持續處在緊平衡狀態。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豬肉不斷增長的需求量會致使未來豬肉的需求量增長更快。政府應適當對豬肉銷售進行市場調控以滿足城鄉居民對豬肉的消費需求,從而保障豬肉市場的健康運轉,為消費者建立更好的豬肉消費市場環境[5]。
參考文獻:
[1]陳蓉,任大廷. 生豬供給調整的時滯分析[J]. 農村經濟,2010(1):49-51.
[2] 杜丹清. 關于生豬規模化生產與穩定市場價格的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7):19-20.
[3] 喬穎麗,吉曉光. 中國生豬規模養殖與農戶散養的經濟分析[J]. 中國畜牧雜志,2012,48(8):14-19.
[4] 潘國,龍方,周發明.我國區域生豬生產效率的綜合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11(3):58~66.
[5] 潘國言,龍方.湖南生豬生產波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1):29~31.
作者簡介:董郡(1999—),女,安徽安慶市人,宿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17級經濟統計專業學生。張博(2000—),男,安徽亳州市人,宿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18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孫善輝(1979—),通訊作者,男,安徽蕭縣人,宿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基金項目:宿州學院2020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2010379024)、宿州學院(重點)教學研究項目(編號:szxy2019jyxm02)、宿州學院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項目(編號:2020XJHB06)、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重點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20jyxm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