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嫵
摘 要:伴隨著核心素養教學要求的出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提出了相關要求,各個學科在依托核心素養對教學目標做出了調整的同時還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我國頒發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我國的語文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需要從四個方面完成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即: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研究從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并從運用現代漢語搭建文言橋梁、注重教學過程培養創造思維、分析文本內容培養文言審美、積累文化知識提升文化修養四個方面提出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 引言
文言文中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至今的重要載體。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文言文在高中教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考試的分值也越來越高,不難看出,文言文在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以及文化傳承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目前我國的文言文教學現狀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澀難懂,與當代隔著久遠的時間,加之許多語文教師的個人素養不夠高,教學方式存在問題以及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心理等因素,讓文言文的價值得不到真正展現,不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需要調整文言文教學的策略,確保教師教得順暢,學生學得也順暢,通過文言文教學落實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
二、 高中文言文教學問題
(一)學生缺乏認知,學習習慣較差
文言文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結晶,距今有幾千年的時間,且內容較為陳舊,對于當代高中生來說無法提升學習興趣。當今社會是不斷發展的,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學生接觸的也都是新鮮的花樣百出的詞匯和事物,在這些新奇且充滿趣味的事物面前想要沉浸在文言文中靜心鉆研確實有一定難度。文言文對高中生來說只是在語文課程中的學習內容,如果語文教材中沒有涉獵,那么他們是不會掌握文言文知識的。所以,學習文言文對于當代高中生來說無異于一種來自教材的禁錮,由于教材中寫了,考試要考,老師讓學,所以就要學。在這種心態下學習文言文知識,不僅喪失了學習動力,更不利于核心素養的落實。
另外,許多高中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沒有主動預習的習慣,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在教師的要求下完成對新知識的預習。因此,在上課的時候許多學生都是茫然的,很難跟上老師講課的步調,只是機械性地跟隨老師進行記憶,老師說什么就記什么,甚至沒有任何主觀思想,只是單純地聽講、記筆記,長此以往,學生必然失去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課前不預習,課下不鞏固,沒有理解文章的內涵而強制記憶,時間一久必然會全部遺忘,不僅無法積累文言文知識,更不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教師探索不足,教學方式陳舊
身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師風師德行,還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貫通古今,旁征博引,才能讓課堂更生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內容。由于文言文時代久遠,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對其中涉及的背景、身世、時代等都要了解,才能更精確地將文章思想傳達給學生,這正是“知人論世”的價值所在。隨著教學壓力的增加以及教學檢查與教案編寫等任務的加重,教師的時間被嚴重壓縮,很少有看書提升自己的時間。在提倡教學中,看的書都是配套教學內容的參考書,思想被限制,缺乏創新性與創造性,不利于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陶冶思想情操。
同時,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字詞句的解釋翻譯以及文章背誦方面。長久處于這種教學方式下,文言文教學一直都保持著傳統的串講翻譯,簡單理解思想情感的教學方式,毫無新意。應試教育突出表現為兩年學完課程內容,第三年進行復習訓練,在高考的壓力下著重對學生訓練,練習解題能力與解題套路,每天機械地進行試題練習……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思想與教學方式嚴重缺乏科學性,分數雖然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但是卻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文學素養與文學審美能力。教師應立足于全體學生,了解學生的優缺點,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各種智力,這樣才能有效落實核心素養,避免培養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
(三)文本晦澀難懂,難以解讀理解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所使用的書面語言,從文言到白話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表達上與現在人們交流和書面所用的語言都有較大差距。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成了晦澀難懂、不好學的代名詞,老師教得困難,學生學得也困難。
首先,從構成文言文的字詞方面看,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文字除了有本義還逐漸演變出了引申義,所以現在的文言文中很多文字除了本義引申義外,還有與現在白話意思一致的文字。作為現代漢語的源頭,極易產生望文生義的誤解;其次,是語法變化方面,在文言文中有使動用法、為動用法、意動用法、詞類活用等各種形式,無形中增加了學習難度。學生往往會因為理解不了詞性的變化而不知如何斷句,由于不懂特殊句式所以不知道整個句子的意思,所以也無法深度體會文章的深層含義;最后,是歷史文化背景。文言文用詞簡潔明了,追求實用性,擁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每一篇文章都有著相同或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因作者自身的經歷或心性的不同傳達著不同的思想情感,表達古代圣賢的品質,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以,由于對歷史了解不深,缺乏對作者的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艱難。
(四)教育理論不當,大綱定位偏差
我國的教育理論一直受到國外教育的影響,從歐美語法到凱洛夫再到美國行為主義讓我國的教育界吸收了許多教育理念。21世紀初期,人本主義的出現與構建讓教育界對先前所借鑒的經驗提出了質疑,同時對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框架進行了界定。但是目前我國的新課程標準與人本主義又產生了偏差,因為語文教育的獨特性很難與某種教育理念相融合。另外,文言文自身帶有民族性,與國外理論的融合會顯得格格不入,文言文教學應采取有針對性的不同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