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華
摘 要:“無訟”思想是我國古代法治思想的重要部分,對我國古代司法實踐以及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在今天,這一重要的思想仍然在直接或者間接地發揮著作用。因此,對其進行辯證地分析,并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改進,對我國法治進程意義非凡。本文將從“無訟”思想的基本內涵、歷史淵源、社會影響、現實評價,以及揚棄選擇為主要邏輯架構,全面闡釋這一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無訟”思想;和諧;社會觀念;法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51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養分,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同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能割裂與傳統法治文化,法治觀念,法治思想之間的關系。“無訟”思想作為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法治思想,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究。
孔子曾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這是這一重要思想的最初淵源。此后,減少訴訟,逐漸與重義輕利,謙和禮讓,克己崇善等儒家基本守則有機融入,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對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 “無訟”思想之基本內涵與產生原因
1.1 “無訟”思想之內涵
在我國古代眾多的思想流派中,均有直接闡述或者類似闡述“無訟”思想的現象。
上文中孔子的表述傳達出的是一種通過道德教化來達到社會秩序穩定,長治久安的目的。我們可以把這種方式總結為一種用道德倫理來規范人民,限制訴訟的模式,并且這一想法當然包含了道德之社會治理效能優于法律的認知傾向。道家構建一種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形態。老子曾經說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種思想運用到司法領域一定程度上會產生減少訴訟的結果。法家思想則主張使用嚴刑峻法達到震懾人民的作用,通過“以刑去刑”減少訴訟,定分止爭,實現“無訟”的理想社會。
以上是先秦思想中關于“無訟”的認識。在秦以后的漫長的封建統治過程中,“無訟”思想被賦予了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方法。首先,在道德評價方面,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把訴訟和追名逐利等同起來,比如“爭罪曰獄,爭財曰訟。”而重義輕利的思想傾向下訴訟行為自然是受到否定和鄙視的,這便有利于減少了訴訟的產生。其次,在觀念引導方面,“賤訟”“恥訟”是統治者大力宣傳的社會意識形態。家門無訟,不起爭端也是士大夫恪守的行為規范和治家準則。在社會觀念塑造過程中,把對簿公堂,拋頭露面被定義為有損顏面的事情。最后,在實踐操作方面,統治者制定了一系列限制訴訟的政策,比如限制妻子起訴丈夫,限制殘疾人參加訴訟,限制晚輩起訴長輩等,達到使民不爭,減少訴訟的目標。除此以外,統治者有意識地限制民間學習法律知識,將法律的認識學習機會高度壟斷,采取了極為嚴苛的禁止私授律學的政策,法律在普通民眾心中為陌生的存在,而對于高度適用法律的高技巧性的活動——訴訟則更是知之甚少。
1.2 “無訟”思想產生的原因
1.2.1 小農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和對商業的長期有意壓制
“無訟”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然受到社會存在的決定。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人們物質生產成果主要目的,一為自給自足;二為向封建政府繳納賦稅。個體之間相對相互隔絕和封閉,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往來是糾紛產生的關鍵要素,因此古代社會糾紛缺乏產生的土壤。除此以外,我們如果翻開今天的《民法典》和其他的民商事法律,我們會發現,關于合同、買賣、擔保、抵押等與商業相關的規定是這些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商業貿易的發展才產生了運用民商法的可能性和產生糾紛的可能性。我國古代長期壓制商業的發展,商業從業者被視為末流職業,商品流通的規模、內容與條件也受到政府嚴格的限制,少部分的商業往來受控于強大的國家權力,因此,客觀上,并不具備產生大量訴訟的條件。
1.2.2 高度完備的社會道德倫理規范及其強大的約束力
儒家思想從春秋時期萌芽,在西漢確立了統治地位,從此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與話語權。儒家思想有著較強的入世性,森嚴的等級性,崇和的調節性,規范的細密性等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它在避免糾紛產生和糾紛解決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在社會糾紛的解決過程中處于第一性的位置,被廣泛地使用。
我們先看它的入世性。首先,儒家思想是有著很強的入世性的思想,它積極關注社會生活的實際,為人們提供了一套成型的與君主、上級、長輩、晚輩、朋友的交往指南。按著這一系列的規范操作,也不會有太多的糾紛產生。其次,它還具有等級性,強調人們對“尊者”的順從。來達到沒有糾紛的和諧完滿狀態。再次,它有崇和的調節性,更傾向于糾紛的私力救濟,比如和解,私了或者由德高望重者協助解決。最后,是規范的細密性,衣食住行,言談舉止,吃穿用住,生老病死,學習交友等都可以在儒家的龐大規范體系中找到可操作性極強的,以和諧為目標引領的行動指南,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規范的忠實執行者之間產生糾紛沖突的幾率并不大,在源頭上減少了訴訟發生的可能性。
1.2.3 古代的司法極為腐敗,公信力較低
我國古代司法權和行政權長期緊密結合,缺少獨立的司法機關,對于司法權運行的監督體制不甚完善,因此錯案冤案比比皆是,枉法裁判、權錢交易、顛倒黑白,更是常見現象,司法根本不是公民權利最有力的保護,而是封建政府可有可無的擺設,這些導致了司法與公民之間的隔閡越發加深,民眾對司法普遍抱有不信任的態度。民諺“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等就反映了民間對司法無能、司法變質、司法低效的長期不信任。甚至,參加訴訟在民眾的觀念里被視為兇惡之事,人人避之不及。這種對司法的不信任和畏懼感也就導致了民眾的糾紛不愿訴諸公堂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