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需要將立德樹人目標落實到位,大學思政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將理論性的政治知識融入到技能實踐中,進而為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在思政教育中通過多元化的案例、實際生活等元素融入,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強化道德品質,為后續(xù)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提供良好的品德保障。本文將從立德樹人視野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思想政治;案例分析
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但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要改變這種狀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就需要切實優(yōu)化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提升資源整合的力度,進而使得學生的思想品質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為促使大學生成為健全人格的社會青年提供支持。以下對其具體實施路徑進行分析:
一、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觸動學生情感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地學習方式,缺乏師生互動的意識,想要發(fā)揮出互動式教學模式的作用,教師需要先用教學情境觸動學生的學習情感,在趣味的教學氛圍中引發(fā)學生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課程導入,除了要學生做好知識復習和知識連接外,還要構建互動情境。例如在《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主題,播放《建黨偉業(yè)》《建國大業(yè)》的片段,再出示敘利亞地區(qū)戰(zhàn)爭畫面與中國現代和平畫面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有什么感受,以此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情感,初步形成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的意識。接著出示課本中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以及《我愛這土地》的片段,讓學生交流這段講話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為什么作者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由于學生在情境導入中已經有了深刻感受,這一問題給予了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能讓他們積極交流自己的理解,認識到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緊密聯系的。這種應用方式不僅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還能吸引學生對課程的關注,保證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
二、明確學生主體性,確立職業(yè)理想
實踐性教學要求思政教師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從“教學生知識”向“教學生學習”轉變,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實踐的空間,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由于現代網絡學習平臺的不斷出現,為思政教師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庫和數據庫,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更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融入到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去,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采集、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專業(yè)技術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要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后續(xù)就業(yè)能力,但在職場中,必然離不開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同伴之間的探究與合作,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xù)就業(yè)奠定良好的基礎。實踐教學要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要主動把實踐教學應用于學生,進而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實現教學相長。對于大學生來說,一味地灌輸枯燥的政治課知識對他們的思想理解和運用是很難的。因此,通過設計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將政治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過程中,進而為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應變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如在講授求職創(chuàng)業(yè)輔導課時,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即將面臨的實習問題進行應聘場景的設置,期間對學生的職業(yè)能力以及職業(yè)心理進行指導教育,進而為提升學生走向社會的綜合素質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三、強化熱點專題,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
在愛國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中需要切實強化對政治時事的融入,例如在2020年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此次抗疫過程中黨和國家政府針對疫情的特殊性堅決果新地采取一系列硬核措施戰(zhàn)略部署,期間迅速地將“封城”、建立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等,都凸顯了中國的智慧和速度,同時在疫情常態(tài)化階段,有序地復工復產也是提升國家經濟建設效益的重要方式,期間在課堂引導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將國家在抗疫期間的眾多偉大事跡整合為一個專題,并且通過班會的形式展開分享,以此更好地促使學生能夠感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成就,進而促使其能夠產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以及政策方針的認同感。構建熱點專題是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促使學生將零散和碎片化的知識轉變?yōu)橄到y(tǒng)化的知識網絡,進而促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此生不悔入華夏”的認同感,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挖掘傳統(tǒng)故事,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是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期間政治教師可以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將具有深刻內涵的歷史故事融入到學科教學過程中,進而使得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具體。期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為學生構建課本上中重難點知識的思維導圖,使得學生能夠真切地感知交友的重要性,促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教材上的基本理論知識;而后,教師可以教材提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多個朋友多條路”兩種不同的友誼觀,要求學生對這兩種友誼觀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對學生友誼觀的考量和澄清。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新首先要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對待友誼的態(tài)度。;最后,教師還需要通過有效的點評促使學生在學生辨析這兩種友誼觀前融入相應的經典故事,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內涵,真正領悟“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誼更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風雨的洗禮”的道理,進而促使學生能夠在傳統(tǒng)故事中感知思政內容,同時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果,就需要針對當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采取針對性的教學優(yōu)化策略,期間教師需要針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需求優(yōu)化教學情境設計,促使學生在提升自主性的基礎上將思政內容融入到就業(yè)實踐中,進而為滿足社會發(fā)展的人才需求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還需要借助當前的抗疫時政熱點以及傳統(tǒng)故事強化學生的思想理念,為健全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嚴波,王勇,桂巧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6):86-96.
[2]劉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4):15-17.
王玉川(1993.05-),男 漢族 安徽亳州人 學歷:研究生 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從事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