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文超

摘要:目的:分析低劑量螺旋CT掃描對肺內結節的診斷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肺結節患者64例,共120枚結節,接受常規劑量(120 kV,35~75 mAs)、低劑量(110 kV,16 mAs)CT掃描檢查,對比兩種劑量診斷結果。結果:1.5 mm薄層重建圖像質量對比,低劑量圖像質量滿意率與常規劑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IP圖像質量對比,低劑量組與常規劑量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輻射劑量低于常規劑量(P<0.05);結論:相比于常規劑量掃描,低劑量掃描在成像質量、檢出率、形態特征結果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低劑量掃描過程中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常規劑量,低劑量螺旋CT安全性較好。
關鍵詞:肺結節;低劑量螺旋CT;診斷
臨床上,肺結節是一種常見疾病,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相關研究[1]指出,機體代謝功能紊亂、細胞免疫功能失衡等是肺部結節主要誘發因素。對于肺結節的診斷,臨床上普遍采取CT技術,診斷效果較為明顯。其中低劑量螺旋CT優勢更為明顯,可獲取高分辨率、高清的圖像資料,可以高效率、準確地鑒別疾病,能夠為臨床提供更完善、全面、準確的肺部結節情況,有利于制定更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本研究將低劑量螺旋CT掃描技術同常規劑量進行對比,分析其對肺內結節的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結節患者64例,共120枚結節;男37例,女30例;年齡22歲~77歲,平均年齡(44.14±3.02)歲。
1.2 方法
常規劑量掃描,從肺底漸漸掃描到肺尖,進行容積數據掃描,管電流審定為150 mA,管電壓設定在120 kv,重建矩陣為512×512,螺距控制在1.0,重建層厚及層距都設定為5 mm。低劑量掃描,操作前囑咐檢查時需注意的事項,獲取患者同意后才可實施,取仰臥位,囑咐患者全身心放松,掃描前安排專業技師或醫生指導患者開展用力吸氣后屏氣、再吸氣后盡力呼出全部氣體、最后屏氣等訓練活動。管電流設定為30 mA,其他參數、掃描范圍同常規劑量掃描相同。
1.3 觀察指標
根據清晰度、偽影多少對圖片質量進行評價。A級:優;B級:良;C級:可;D級:差。以A、B、C為圖像質量滿意。另外,統計兩組輻射劑量。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5 mm薄層重建圖像質量對比,低劑量圖像質量滿意率與常規劑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IP圖像質量對比,低劑量組與常規劑量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輻射劑量低于常規劑量(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普遍采取X線輔助診斷肺結節,然而中心型肺癌因病變密度低及同胸部正常組織相重合,敏感性減低,在美國等國外先進地區已經被淘汰[2]。對于肺結節,CT敏感度較高,常規檢查中其輻射量為3~27 mSv,對人體損傷較嚴重,極易誘發癌變。低劑量所產生的輻射處于標準范圍內,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會影響圖像質量,能夠將結節微小特點及肺門相關支氣管進行清晰呈現,為臨床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信息[3]。同時,低劑量螺旋CT掃描可避免呼吸偽影的出現,分辨率較高,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其對肺部肺結節檢出率高,可做為肺部結節檢測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賈俊芳,黃俊,徐志賓.多層螺旋CT胸部低劑量掃描對肺結節鑒別診斷的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20,21(5):545-546.
[2]崔明利.64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對肺孤立性小結節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8):113-114.
[3]秦學元.探討64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及CAD系統對肺結節檢測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