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流動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在社會分工日益復雜的今天,社會流動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廣泛。教師流動就是其主要表現之一,教師流動有合理流動和不合理流動之分,教師的合理流動有利于促進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而教師的不合理流動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嚴重影響教育公平。影響教師流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著重從政治、經濟、個人等因素上分析教師流動的深層次理論原因。
◆關鍵詞:教師流動;影響因素;經濟因素
在社會分工日益復雜的今天,社會流動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廣泛。教師流動就是其主要表現之一。城鄉之間、各個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是導致教師流動的最直接原因。
一、教師流動的主要表現
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復雜,社會流動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廣泛,教師受教育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教師流動的可能性更加成為現實。教師流動是指教師在不同崗位間、職業間和地區間的流動和轉換。而且教師流動有合理流動和不合理流動之分,教師的合理流動有利于促進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教師的不合理流動則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嚴重影響教育公平。當前教師流動主要表現為:教師由中西部地區或欠發達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或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由農村地區流向城市地區或者由待遇較低的學校流向待遇好的學校,并且教師流動的人數在增多,流動教師的年齡較低,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通過調查還發現,教師流出的學歷一般較高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職稱較高的教師,而流入的教師大多數剛邁出校門、教學經驗欠缺的應屆畢業生,這樣的教師流動對于流出的學校來說是一種人才外流,對于學校的教學質量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容易導致教師結構失調,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教育質量的下降,影響到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教師流動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的政治地位和保障
政治因素之一是教師的政治地位和保障。過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 ,我國的學校、教師與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的關系屬于行政隸屬關系,學校領導由教育行政部門任命,教師的考錄、聘任也由教育部門統一招考、分配、聘用以及調動,教師的流動受到限制。在這樣的模式下,學校和教師的自主權受到抑制,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教師在長期的工作中也容易喪失活力和成就感。當前,隨著各種體制的改革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完善,學校和教師的自主權得到一定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學校取得了一定的人事權和自由,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自主選擇教師,例如“縣管校聘”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平衡教育力量,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平臺,增加了教師的活力和動力,同時也為學校聘任符合自己學校的教師提供了可能。而教師在任教學校的選擇上也有了一定的自由。教師法中明確規定了實行教師聘任制,按照《勞動法》《合同法》的規定簽訂聘任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這就為教師的流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教師可以自由的選擇所要任職的地區、學校。
(二)教師經濟利益的保障
現實社會是市場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市場法則居于統治地位,甚至成為世界的宗教,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經紀人,也是自立的,他既然要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作為教師自然不會例外,教師根據自身狀況,會做出對己有利的選擇,教師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有人的現實需要與追求,同時也會面臨著生活的壓力。我們不能只談教師的精神滿足而不去關注他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保障教師的利益是穩定教師隊伍的關鍵因素。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區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同導致各地的薪資待遇不同,同時學校的教育設施、教師本人的發展前景等方面都不同,在這些因素的驅動下,教師為了自身的生活和個人的發展空間,而紛紛向發達地區流動,甚至脫離了教師的行業,轉而進入一些高薪行業內。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國教師流動的方向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或者是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流動。因為他們不僅工資待遇方面差距比較大,并且在農村教師的家屬孩子無法得到好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教育條件,因此教師們都努力走出農村,這更是加劇了農村師資力量短缺,教學質量低下的現狀。
(三)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人們對教師職業給予很高的評價,但隨著教師聲望地位的提高,對教師的期望也不斷提高甚至被無限的拔高,教師被期望成十全十美的圣人,不僅在學術上無所不通在道德上更要是君子,對于孩子的期望也全部托付在教師的身上,各種因素讓教師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教師勞動成果評估的片面性,對于教師的評價多是從各種匯報材料、評比打票等可能摻雜個人感情的方式,而不是建立客觀公正的機制,從而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師一方面要擔任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做課堂的設計者;另一方面,教師在工作中,行政色彩過濃,承擔了大量的的行政工作,教師的這種工作環境和角色沖突容易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負擔加重,壓抑焦慮,從而退出教師的行業。
(四)教師個人價值觀的轉變
個人因素主要是思想觀念價值觀的影響。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各國間、各地區間的人們的交流越來越密切,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價值觀、擇業觀也在發生著改變,人們更加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渴望新的挑戰,要求能夠提供展現自我的發展平臺。教師普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實現個人價值方面具有更加強烈的愿望,更加重視成就感的體驗。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進行科研工作,他們渴望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能干出一番事業,然而在實際工作當中,教師如果感覺到他們在教書和科研上取得的成績得不到成正比的回報,或者覺得沒有獲得上升發展的平臺,他們就會認為個人價值沒有實現,長此以往會選擇離開,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于翠翠.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師流動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0,(06):72-79.
作者簡介
孫濤,山東省招遠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