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筑山 余佳 吳云燕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當代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多的生存問題和生活壓力。生命教育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課題,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也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路徑。本次研究結合了教師實際工作經驗,結合大量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旨在結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為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生命;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3-0020-03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的教育行為,借助教育手段,引導大家珍愛生命、尊重生命、認識生命、享受生命,并通過不斷提升生命質量去享受生命,最終獲取最大的生命價值[1]。目前,大學生的生存現狀拷問著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出現生命困惑的現象愈演愈烈,生命安全事故的頻發,讓全社會不得不反思我國高等教育針對大學生開展的人生啟蒙、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等方面教育都做了哪些實效性的工作,高校生命教育又需要通過哪些具體途徑加以實施和論證。經過收集多年來部分專家、學者在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結合實際工作開展情況,本研究認為,高校生命教育可以從五個方面加以實現:
一、高校要重視和統籌生命教育工作
高校黨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視生命教育在校內的開展,科學籌劃、精心設計、有效推進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高校要重視生命教育工作
保障生命教育在高校的順利實施和切實開展,領導的重視是關鍵。高校各級黨政組織要始終堅持辦學理念,時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保持一致,推動教育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2],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辦學理念,確立具有前瞻性的辦學定位。高校黨政部門要形成齊抓共管的管理合力,在生命教育的開展和實施進程中不斷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將生命教育作為重點調研課題納入中心組學習,加大生命教育經費投入,經常性開展生命教育階段性總結,聽取生命教育具體實踐中的問題、意見和建議,提高政治站位,科學謀劃、統籌管理,夯實基礎、銳意創新,努力將高校生命教育事業發展推向新高度。
(二)高校要統籌安排生命教育工作
保障生命教育在高校的順利實施和切實開展,統籌安排是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校要嚴格按照相關文件和意見要求,確定生命教育的宗旨——立德樹人;培養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3],通過科學的組織,促進生命教育“落地生根”;逐步加強學科建設,壯大生命教育師資隊伍,整合高校各個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努力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和氛圍。
二、努力構建科學系統的生命教育理論體系
生命教育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重要因素:首先,生命教育的思想基礎是科學的世界觀;其次,生命教育理論離不開研究對象這一主題;最后,生命教育不僅是系統的理論,而且具有多面性的特征[4]。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高校生命教育,必須構建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以實現:
(一)加強研究和整合,形成統一認識
高校要形成對生命教育內涵和目標的統一認識以及對生命教育接受和認可的統一高度。高校生命教育主管部門應牽頭主抓,制定詳盡的、符合實際的生命教育實施目標。高校要緊緊圍繞生命教育的目標,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切實開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討論,不斷豐富和完善生命教育理論體系。此外,高校各專業、各學科,要充分認識到生命教育的深遠意義,將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和認可統一到相似高度,摒棄“重智力教育輕德育培養”的思想,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同心協力,努力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和氛圍。
(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契機,進一步做好生命教育“三進”工作
生命教育進課堂,是以課堂為載體,實現生命教育理論的傳播。大學是一個開放寬松的環境,學生對生命、死亡等觀念不明晰。高校必須堅決丟掉“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還生死以真實面貌,課堂理應成為大學生接受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進教材,是以教材為工具,實現生命教育系統理論知識的整合已達到傳授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高校應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加以研究和整合,編寫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教材,包括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自然科學、性別教育學、安全教育學等,以豐富生命教育的教學內容。生命教育進頭腦,是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唯有讓生命教育真正走進學生頭腦、走進校園生活,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才能真正實現使學生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及超越生命的終極目標。
三、注重高校生命教育師資培養
高校生命教育師資隊伍是實施生命教育的組織保證,其主體包括思想政治輔導員、生命教育專職教師及其他學科專業教師。
(一)注重生命教育教師選拔和培養
高校在生命教育教師的選拔、任用工作中,應嚴格按照政治水平強、業務能力精、紀律要求嚴、道德作風正的要求,研究和制定加強高校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建議,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從事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高校應注重加強生命教育學科建設,以實際行動培養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勇于開拓創新、善于融合新舊生命教育理念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干,搭建平臺,讓他們在高校生命教育工作中發揮領頭作用;實施高校生命教育人才培養工程,創建生命教育人才培養基地,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在職培訓、學習考察等活動,不斷提高生命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
(二)重視全員教職工在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責任
廣大教職員工在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在不同崗位和領域各司其職,都負有艱巨的任務和重要的責任。生命教育專職教師結合生命教育的授課內容及學科特點,需要從理論、思想品德、人文素養等多個維度開展教育活動[5]。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和學生朝夕相處,更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也肩負著指導和教育學生的重任,是學生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諸方面的良師益友。其他專業學科教師雖然在教學內容上較少涉及生命教育相關內容,但他們仍是高校生命教育隊伍中不容忽視的力量,要引導他們準確把握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高校培養全方位人才的目標,勇于擺脫“應試教育”的牽制,在向學生傳授技能和知識的同時,注重將蘊含生命意義的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
(三)健全生命教育教師隊伍管理機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生命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是開展生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高校首先應建立生命教育教師隊伍的系列專業職務及職稱評定辦法,結合本校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實際情況,從教師職務聘任環節入手,積極鼓勵教師安心于本職工作,并在不斷摸索中成長為生命教育專家;其次,構建并完善獎懲、考核機制,通過定期、不定期的考核,選拔優秀的個人和先進集體,并積極推廣模范教師、優秀集體的經驗??紤]到高校開展生命教育問題多、任務重、情況復雜的特殊環境,應在政策和待遇方面對專職教師給予適當傾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中給予關心。
四、營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校是培養人、發展人的場所,文化是學校的生命之源,離開了文化,學校就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果沒有校園文化的暈染,生命教育的實踐將永遠是一項缺乏生氣的教育活動。
(一)完善蘊含生命活力的校園基礎環境建設
高校要在基礎建設方面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的環境設計務必要彰顯年輕的生命活力。教學樓、辦公用地、學生活動中心、休閑服務中心等,在建筑上要富有生機、活力,體現欣欣向榮的風貌。在內環境的打造和裝飾上,要隨處可見充滿生命活力的景象,充分利用標語墻報、板報等可變化的載體,隨時隨地向學生傳遞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及生命意義的信息。校園的環境設施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師生的生活提供便捷。生命教育文化長廊的打造,更是隨時給教育涂上生命的底色。充分利用校園互聯網、校園廣播和校園宣傳海報等多種平臺媒介[6],充分發揮輿論的積極引導作用,向師生進行生命教育知識宣傳,開通和提供交流平臺,供師生就學習、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情況進行交流,以便于生命教育全方位展開。
(二)打造充滿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實踐和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高校應轉變教育的模式和理念,為學生打通與外界接觸的渠道,引導學生提早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真正踏入社會做好準備。在校內,可以“生命”為主題,以文藝匯演、演講比賽的形式開展關于生命的校園文化活動;可借鑒臺灣生命教育的成功經驗,將服刑罪犯、殯儀工作人員、警察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員請到校內,向師生做關于“生命和死亡”“道德與責任”“安全與防范”的宣講;針對高年級學生可開展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相關培訓。在校外,可組織學生參加野外生存訓練、義務獻血、義工、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實體驗生活的艱辛,磨煉意志,增長經驗,培養社會責任感。
五、努力為生命教育營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生命教育的實現,除了高校的重視,還應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注,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和氛圍是高校生命教育的基石。
(一)營造良好生命教育家庭氛圍
父母是塑造學生人格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培育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影響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因素非常多,但來自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則是最重要的[7]。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與活力。父母應首先認清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要積極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親子關系,以寬容的姿態看待和理解孩子生長的規律和出現的問題,注重孩子對生命情感的認知,增強從現實生活中感悟生命、感受生活,從而學會感恩,并形成堅強、勇敢的品質,讓父母成為孩子開啟生命智慧、拓寬生命世界、激發孩子生命潛能的第一位人生導師。
(二)廣泛喚起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關注
孩子的生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目的終究是要讓孩子適應社會的需求,在迅速發展和變遷的社會環境中,勇于綻放生命的光芒,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最大化。媒體是社會的窗口,透過這一窗口可以向大學生展現社會的不同面,但也正是這一通道,使大學生看到了社會陰暗的一面。為此,媒體在如實報道社會問題時,應該以客觀的評論,對學生做出積極的、正確的輿論引導。生命教育還要充分利用網絡優越性[8],通過建立生命教育專欄網站,設立時事新聞、素質教育、生命科學、青年志愿者服務、普法專題、意識形態教育等主流板塊網頁,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使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網絡潛移默化深入孩子的內心[9]。社區作為家庭生活的所在地,也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社區教育要以人文本,將生命教育貫穿始終,在社區可建立生命教育網絡,調動居民積極性,組建生命教育隊伍,成立宣傳工作組,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宣傳活動。組織各類蘊含生命意義的社區活動,不僅增強了身體素質,還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生命意識,激發了大眾對生命教育的共同關注。
參考文獻:
[1] 王艷麗. 職業學校在思想政治課中要滲透生命教育[J]. 成才之路,2011(20):1.
[2] 吳晶,胡浩.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 人民教育,2018(18):6-9.
[3]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 新教育,2018(28):4-6.
[4] 吳玉才. 毛澤東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J]. 科學社會主義,2008(03):56-59.
[5] 樊麗娟,楊紅萍,馬瑞雪,等. 中職學校生命教育策略[J]. 現代職業教育,2020(43):26-27.
[6] 葉瓊瓊,劉穎,樓靜婷. 網絡文學對大學生德育影響過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及其對策分析[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07):183-185.
[7] 吉喆. 論家庭生命教育[D]. 開封:河南大學,2006.
[8] 陳剛. 網絡時代高校德育的使命與途徑[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81-84.
[9] 馮建軍. 生命教育論綱[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05):5-12.
(薦稿人:趙平,貴州醫科大學后勤管理處處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生命教育實現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FDY001)。
作者簡介:王筑山(1982—),女,碩士,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余佳(1997—),女,學士,貴州醫科大學藥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吳云燕(1996—),女,學士,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