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全
摘要:語文作為我國的母語學科,與德育具有極其密切的關聯,二者之間相輔相成,語文知識能夠培養學生誠信、友善以及愛國等良好品質,通過對文化知識的講解和學習,可以使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樹立合作意識,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系列教學目標的實現,正是基于立德樹人這一背景之下。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的整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教育;語文教學;整合策略
引言
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同時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有力保障。努力把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機的整合,使兩者成為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完善的教育形式,通過教師的影響和課堂教學的滲透幫助學生建立理想的人格目標,領悟人生意義。
一、整合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相應的教學方案指導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需要相應的目標來進行指導,但在實際中,老師們對于這個目標作出了太高的要求,沒有具體地了解和針對學生的需求作出具體方案,以至于沒有辦法達成這么高的目標。
(二)傳統語文教學思想根深蒂固。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方法總是以固定的形式出現,絕大多數初中的語文老師們總是對這種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深信不疑,這對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有很大影響的。教師們只重視將德育知識生硬地傳授給學生,并沒有考慮學生們是否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忽視學生的感受,沒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輸入而沒有輸出,這并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一)加強語文學科德育是學生發展的需求。
加強語文學科德育是培育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語文學科德育能夠幫助學生有意識、有選擇地把社會發展對個人的要求規范化,并使其轉化為個人的素質并日臻完善。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發展的窗戶。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加強語文學科德育是推進學校課程改革的需要
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課程功能的轉變,即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從單純的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要加強德育滲透,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不同教育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科內容自身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方面的教育。
三、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
(一)立足語文教材,實施德育滲透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誠信、愛國、忠義、仁愛等等對于青少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老師應該從教材中挖掘這些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在《孔乙己》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受封建制度下對人的毒害,并能夠體會當時人們的麻木無情,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黑暗本質,從而認識到我們現在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啟發學生學會要待人真誠,學做一個善良的人,熱愛生活,學會仁愛。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時,讓學生仔細揣摩文章中幾次描寫父親背影和“我”流淚的句子,感受質樸的父子情,體會父親對“我”的深沉的愛,并能夠聯系自身,體會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無私奉獻,強化親情觀念。在《出師表》的學習中,讓學生們感受諸葛亮對于劉備的忠誠,培養學生們的忠義感情;學習《敬業與樂業》時,讓學生認識到現在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學習,對于學習應該兢兢業業,勤奮好學,培養他們熱愛求學,敢于求知的情感。在《己亥雜詩》的學習中,體會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針對性地設置語文課堂德育目標,落實德育教育
為了真正在初中語文課堂之上貫徹新課標的精神,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針對性地設置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以便在這一教育目標的引導之下,確保在日常授課活動當中融入必要的德育教育內容。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還應當認真了解班級學生的價值觀,以便使自己在教學當中所引入的德育教育內容能夠真正引發青少年的共鳴,如若不然,則將導致教師盡管在教學當中竭盡全力,但因為所導入的德育教育內容未能引起班級學生的重視而造成無效教學現象的出現。鑒于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過程當中,初中語文教師應當依托情感教育的模式,導入德育教育內容,如通過為學生講解文天祥的詩篇《過零丁洋》,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憂國情感,進而體悟到這是一種博大且厚重的愛國之情,從而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真正接受這種情感。
(三)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滲透德育內涵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制定科學的德育目標,要利用相應的激勵手段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要結和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潛移默化的滲入德育教育,這就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文學素材的積累,還能夠開拓他們的視野,對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觀察,對他們的錯誤思路進行合理化建議,讓學生在各環節的學習中都能夠獲得針對性的發展,真正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最后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要為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力量,以身作則,讓德育工作的滲透更加深入人心。
(四)將德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
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在生活當中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而提高其道德素質。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生活現狀,將德育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德育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學生道德素養全面提高。具體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交流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閱歷提出個人的見解,這樣有利于讓學生將道德準則與生活相統一,利于其道德規范與準則的內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在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內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豐富語文課堂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陳春賢.探尋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J].中華少年,2019(36):138+140.
[2]劉暢.讓德育之花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綻放[J].中學語文,2019(33):86-87.
[3]郭杰.淺談德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