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金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推進,當前我國的初中生物教學系統已經非常完備,且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必要的學科被當前更多的人所關注,已然成為了現在初中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生物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萬事萬物的發展和生存本源,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于素質教育與現實教育的真正意義,更能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生物的神奇與奧秘,感受生物帶給人類的變化與期待。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隨著課堂改革的發展,初中生物課存在的本質被深挖出來,生物學本身具備科學特征,屬于自然學科的重要部分,更是科學研究領域內的熱點,所以生物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培養核心素養并讓其引導初中生物進行改革與創新,提升初中生的生物素養,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生物學習中更好地掌握知識。
一、做好教學分析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單細”是整個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項目。教師在針對學生進行“單細胞生物”這一課程教學的時候,首先要對課堂內容作出合理的安排,然后再結合生物是生命體,以及生物是生命體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培養與引導。借此,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白動物與植物的細胞結構方式與細胞結構層次。這對于學生認識生物、了解生物有很大的作用與意義。
例如:教師在教學該內容的時候,可以融合生物圈以及生物的定義對學生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對前期所學的知識做出一個回顧與復習。隨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整個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的分析,進而讓學生了解到生物和細胞之間的關聯與不同。在此基礎上,學生便可以抓住該課程的重點內容“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與生物的共同特征”等內容作出深入的學習,且可以學會如何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細胞,甚至可以讓學生搞清楚細胞的最初結構形態。
二、開展演示實驗,加強感性認知
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演示實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驗體驗環境,引導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良好的觀察習慣,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并能夠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樣,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知,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感悟,更全面地理解生物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和能力,最終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猜想、推理、分析能力及創新思維,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形成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教師可以事先自制實驗裝置并提前預設實驗,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實驗結果。這樣,可以為學生直觀呈現種子呼吸時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釋放熱量和消耗有機物的現象與證據,讓學生在觀看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樹立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更全面地了解呼吸作用在有光、無光之中都能進行,從而了解到農民松土、晾曬糧食、低溫儲存水果和蔬菜的科學理論依據,實現學生生物實驗學習的高效率。
三、導學教案中導學問題的有效設置
教師使用導學教案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與自我學習意識,另外在對學生以上自主意識培養的前提下,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對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完善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的整體結構,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但是,怎樣才能高效的體現出導學教案中的問題有效設置,是當前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由淺到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讓學生從心理上對其有正確的認識,隨后再通過行為舉動來印證其內心的想法。在學習“植物的生殖”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問題為:第一,怎樣有效區別植物之間的有性繁殖以及無性繁殖呢?第二,植物群體當中的無性繁殖主要有哪幾種方式呢?通過這兩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導學教案的引導,可以讓學生迅速將思維集中在對問題的探索軌跡上。經過不斷地分析,學生會明白被子植物是如何繁殖的,同時也會明白植物的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區別在哪里。
綜上所述,將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新方向,就必須改變初中生物課對知識過于簡單的學習和評估方法,幫助學生采用系統化的學習方式掌握初中生物課的知識,從而加深對生命的理解,并在探索求知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科學方法,激發初中生對生物科學的學習興趣。初中生一旦學會從生命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就具有了生物素養。由此可見,核心素養作為初中生物課的改革新方向,起到了不錯的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房秋景,李樂峰,陳慶英,張海軍.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生物復習課教學策略初探——以“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章節為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1,23(04):147-149.
[2]趙宗美.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252-253.
[3]唐琳娜. 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合作學習研究[J]. 年輕人,2020(12):207. DOI:10.12214/j.1672- 3872.202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