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芹芹
摘要:初中語文教育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來講非常重要,對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深化學生的人文文化的教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打造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單元整體的教學方法能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單元整體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基于此視角下,對初中語文的教學展開了初步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探索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習慣采取單篇課文教學的形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在近些年來漸漸顯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單元的整體教學已經顯現出非常明顯的作用,所謂單元整體教育,是指把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緊密聯系單元主題,有機整合內容,努力開發教育資源,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整個單元為主體設計教學內容,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充分強調學生的個人狀況,讓學生在單元教學中不斷促進自我發展。
一、圍繞單元整體,提煉主題內容
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少教師習慣把單元課程分成幾個部分,希望可以通過“拆整”的教學方式完成整個單元的教學,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縱觀新教材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可以看出課本單元內容的整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具有獨特性和整體性。教師想要突出單元主題教學的作用,就需要從客觀和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時,教師應該發現《紀念白求恩》、《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幾篇文章都是贊頌人類身上的閃光品質,這些文章中重在教導學生感受諸如勇敢、無私奉獻等高尚的品質,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單元整體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以人物品質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把握重點句子,理解課文意思,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在進行整體教學設計之前,教師需要全面而又細致地研究教材,找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分析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在教材中提煉出單元主題,整合語文課堂教學中零散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學習語文的框架,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應該注重教材,提煉出單元主題教學,突出教學的重點。
二、以教材為媒介,拓展主題內容
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其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結構,能夠實現從“學”到“用”的動態轉變過程。教材文本在單元整體教學方法中起著示范作用,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起點,但教師的實踐課程應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語文教師要主動拓展主題,豐富教學內容,做到相對開放的教學設計。當然,教師應該充分理解單元整合教學法的核心,重視對教材的理解和相應的訓練,切忌盲目滲透課外知識,要立足教材內容,科學拓展主題內容。初中語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逐漸提升,教師就可以結合單元整體,拓展關于寫作方面的教學內容。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結合單元的主題,為學生準備寫作訓練:第一單元的《春》、《雨的四季》等課文中充斥了大量的景物、環境描寫,教師就可以借此引導學生積累寫作語句,幫助學生掌握環境描寫這項寫作技能;在學生學習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人物的描寫方法,通過描述人物的外貌、語言和行為來表現人物,從而提高學生的人物塑造能力。這樣,學生可以在切入文章重點的同時,能學習到相應的語文知識和寫作技能,以教材為起點,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三、以多媒體為輔助,創設教學情境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給語文課堂帶來豐富、科學的教學資源。眾所周知,由于課本篇幅的限制,學生的學習大多局限于課本所列的課文。然而,在互聯網時代,與以往的教學環境不同,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語文教學環境是開放、自由、靈活的,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圖書都可以成為學生語言學習的資源,學生擁有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因此,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多媒體為輔助,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有許多方法。例如,以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案例,由于本單元中基本是描寫動物的課文,如《貓》和《狼》,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人與動物”的主題情境,通過圖片、紀錄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到動物生活習性、與人交往的過程等內容,幫助學生能夠體驗到課文作者的視角,從這個視角下探究動物身上的品質,聯想人與動物的異同,幫助學生更深層地理解本單元的教學主題。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單元的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個持續努力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準確把握單元布局思路,還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克服自身的局限,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不確定性因素,能為學生準確體會到單元的主題,加深學生的理解奠定基礎。當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單元整體教學中提升其學習能力時,教學創新工作就已經取得了成效。
參考文獻:
[1]劉志強.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如何從"小處著手"——以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3):58-59.
[2]包麗芬.部編版初中語文活動探究單元教學實踐與反思初探[J].讀寫算,2020(3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