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
摘要:高考是高利害性的考試,因此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高校入學考試成績不僅是學生和家長追求的目標,也是學校辦學質量的主要評價標準。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基礎教育中的考試導向教育問題,就必須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變高考分班方向。
關鍵詞:高考信息互聯;新高考;多元化;招生制度;高中班主任;指導策略
引言
新的大學入學考試改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高中生來說,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就面臨著“選舉”和“規劃”的挑戰。在新的大學入學考試背景下,高中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最佳時機。成功的高中職業規劃是成功生活的重要起點。
一、新高考改革的困境
(一)傳統教學管理模式不再適用
新大學入學考試改革將考試從“三年一考”改為“一考三年”,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壓力,而且對學校領導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中學出現了“學習選拔考試競爭”的現象,即考試科目的課程連續開設了一段時間,進行了激烈的攻擊訓練,每次考試都很清楚,學生們集中精力學習三年級以上的語言數。這種現象導致學校教學安排隨著每次考試的結束而頻繁變化,增加了學校教學管理的難度。此外,考試科目的多樣化組合模式要求中學采用“分層制”教學模式。由于學校硬件、教師、學生管理等因素,中學中斷固定課堂教學模式,實行“分層制度”,但效率低下、分配不足、紀律不嚴等問題。
(二)出現新的應試教育現象,高考的本體功能難以發揮
新大學入學考試改革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實施新的高考改革以來的五年里,部分學校仍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來應對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使得所有改革措施難以真正落地,甚至出現了一種新的考試導向教育現象,這反過來又加重了高中生的學業負擔。高考的Noumenon功能是選拔人才“篩選”,為高校選拔合適或優秀的學生。但是,社會競爭和社會領域的不公正的學術取向導致我國高等教育入學考試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增加了許多額外的職能,逐漸偏離了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的本體功能。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是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的新改革在高等學校實行廣泛的擇優錄取制度,其實質是促進高等學校的職業教育,這與現代大學所要求的廣泛性和嚴峻性是不相容的。高校入學考試的新改革對高中課程標準產生了負面影響。在現行制度下,如何確保考生在專業錄取標準以外的學科達到高中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指導學生全面發展,如何真正實踐素質教育,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手段。
二、新高考多元化招生制度下高中班主任指導工作新形式
(一)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生涯規劃指導
高中教師必須及時改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職業生涯規劃培訓過程中,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控制職業生涯規劃。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和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進行職業培訓,并注意不同學校和地區之間的差異。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實情況,及時了解和解決學生職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職業規劃培訓,以解決學生職業規劃中存在的共同問題。同時,我們不能盲目追隨潮流,不直接將職業教育經驗應用于其他地區或學校,平衡學生需要的特色教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二)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等方式,引導學生向內探索
班會是班主任的有效法寶。班主任可以與職業規劃課教師合作,利用課堂會議指導學生獨立討論和分享上述問題,也可以利用專業評價工具幫助學生探索職業興趣,還可以利用每周筆記讓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理想的生活,或者利用平時與學生交談交流的機會,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人員-工作匹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原則。為了實現“人與工作的匹配”,首先要指導學生深入探究,發揮自己的才能、優勢、特點和優勢,清楚地認識自己是誰和我是什么樣的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個性、能力和價值觀。這是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學術規劃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班會過程中將自己的特點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不僅可以樹立為國家服務、造福人民的崇高理想,而且可以理性地規劃自己的個人成長道路,將自己的利益與為國家服務的理想相結合,制定出最佳的職業規劃方案。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新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改革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以滿足他們個人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導致學生在選擇科目時作出有利可圖的選擇。中學應加強對學生學習觀念的指導。第一,中學應將其教育觀念從“以考試為導向”轉變為“以人為本”,重視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素質,實現以德培養人的教育目標,探索學生綜合教育模式。第二,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扇選擇觀,正視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主觀意識,避免利潤導向的選擇,確保獨立選擇對象的著陸。第三,中學應重視學生的心理負擔,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復習進度和體力適當制定學習計劃,并引入更合理的學習模式,以減輕學習負擔,適應新的大學入學考試改革的長期、快速、壓力大的學習模式。
(四)完善考試評價制度,科學考察學生綜合素質
在新的高校入學考試改革背景下,有必要不斷提高和完善高校入學考試綜合質量評價,以確保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評價學科來看,體育館應明確把握實踐活動的實施細節,重視現實描述和事實材料在評價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應重視候選人實用材料的使用,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學校特點和監督機制,制定科學、公開和公平的定量標準。此外,高校在招生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體現考生職業發展的可能性及其素質發展的真實性。高中在嚴格實施自己的評價機制的同時,應通過教育部門的平臺或其他渠道,每月或每學期及時記錄學生的發展情況,以確保評價的真實性,并為大學評價學生的發展提供重要基礎。同時,為了提高高校入學考試綜合質量評價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應重視高校社會服務和教育職能,不斷完善綜合質量評價的社會參與機制。一方面避免了學生社會實踐相關證明的虛假性,提供了可信的認證手段;另一方面,為了提供更有價值的評價咨詢意見,有效地平衡高校內部專家數據庫的大小限制,我們不僅可以得到學生職業取向的真實評價和高校綜合素質,而且可以依靠社會專業人員提供科學評價。高校入學考試綜合質量評價需要加強社會參與,引進重點領域的社會審計員,并與大學溝通考生的職業取向和能力發展。
結束語
概括地說,在新的大學入學考試的背景下,我們應該科學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咨詢,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選擇最合適的專業和學科,有效地將學習與職業規劃結合起來,合理地規劃自己的生活計劃,培養學生掌握適合新時期社會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參考文獻
[1]洪軍毅,韓海英,郭芝廷.基于互聯網的新高考招生途徑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S1):280-282.
[2]胡明輔,李淑蘭,丁國東,別玉,毛文元.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探究[J].考試周刊,2019(69):1-3.
[3]鄒玉香.加強高考招生工作管理的思考[J].甘肅教育,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