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學生招生計劃擴大,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深造,對待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需要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本文主要分析少數民族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特殊性,并以此為依據深入探析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一、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民族意識較強
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地處偏遠,由于文化上的差異性,他們與當地學生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之后,更加傾向于尋找自己的同伴,他們的民族意識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顯著增強,再加上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宗教的影響下,會比較容易形成一些“小團體”,會讓他們在不經意間就會產生對其他學生的排外心理,不利于他們與其他學生的融入以及思想上的進步。
2、學習壓力較大
由于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較為偏遠、經濟基礎較差、加上氣候惡劣等其他一些因素,沒有足夠的條件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任教,當地教師很大一部分學歷條件不夠,只是儲備不足,無法為學生們提供優質的教學質量,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以及教師隊伍質量低導致學生的基礎教育相對落后,進入大學之后,學習能力同樣跟不上其他學生,加之大學與高中時期完全不同的授課模式以及學習方式等,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
3、經濟基礎薄弱
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差,雖然有國家資助政策的補貼,但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改變不了實質性的困難,比如建檔立卡的學生能拿到每年六千的助學金,而其他學生職能拿到三千五或者兩千五的助學金,學生一年的學費、住宿費、課本費等在六千元以上,一年來校兩次往返交通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加上日常生活費,對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講,是極大的困難。
4、思想相對成熟
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年齡普遍比同級學生大好幾歲,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偏遠地區教育起步晚、入學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語言溝通上的障礙,為了能幫助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能夠更好的融入,他們在考上大學之后首先需要在當地上兩年的預科班,專門學習語言,預科結業后才能進入他們的目標院校,這就導致他們的年齡相對較大,加上家庭貧困,從小幫助父母干活,知曉生活的艱辛,這也就使得他們的思想更加的成熟。
5、心理較為脆弱
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心理較為脆弱的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差異、學習成績、家庭經濟上等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從文化差異上來講,少數民族地區相對閉塞,但同時也形成了較為淳樸的民風,人際關系相對簡單,他們習慣了當地的生活和民族風俗習慣,來到大學面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人際交往能力上會相對薄弱;從學習上來講,由于教育資源不均衡,受教育程度不同,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面對一些稍難的課程時更容易掛科,會對他們造成打擊;從經濟上來講,進入大學之后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經濟水平差距較大,導致學生之間的貧富差距會更加突出,貧困學生心理會產生落差,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容易變得敏感而脆弱,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也是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直 面的現實問題。[1]
二、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
1、扎實開展好思想教育工作
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比如在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方面,可以通過帶學生參觀紅色教育等愛國主義實踐基地,觀看紅色影片,撰寫觀后感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當面可以通過舉辦思德大講堂、校園公益活動等的方式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在增強學生理想信念方面,組織學生進行黨史知識學習、組織專家講黨課、在班級內召開我是一顆石榴籽班會等形式;除此之外還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宗教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宗教觀。
2、營造優良的文化育人環境
文化對人的餓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讓少數民族學生迅速和當地學生相融合不是一件榮容易的事情,我們首先應當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家鄉文化,讓他們感受到歸屬感,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倡導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積極融入集體活動,對于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加強對民族學生的管理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3、加強少數民族生人文關懷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績差、家庭經濟困難以及適應性的問題,學校可凝聚對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學業一對一幫扶。針對班級內學成績較差的少數民族學生組織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安排高年級學生黨員、同班級成績優秀學生、宿舍舍長、班級干部等優秀學生對其進行一對一幫扶,建立幫扶臺賬、確定具體幫扶人、幫扶次數、幫扶目標等等。
國家資助政策落實到位。當前國家及學校為貧困生提供的資助政策主要以助學金、獎學金、生源地貸款、勤工助學為主,當然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我們還需要為他們開通“綠色通道”,政策向他們傾斜,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情況,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經濟困難上不起學。同時面對家庭突發狀況的學生,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助,幫助學生渡過難關。需要注意的是,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是我們做好資助工作的前提,在幫助他們同時,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培養學生的餓感恩意識。
尊重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由于宗教以及民族生活習慣等的原因,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上與當地學生有所不同,因此學校應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飲食文化,建立民族學生餐廳,引進各類民族風味美食,雇傭各民族廚師,保障學生在校期間健康生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校對他們的關心。
4、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可設立專門的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室,安排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坐班,必須懂得少數民族語言和當地的文化風俗,專門為少數民族學生服務,包括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首要問題就在于能夠隨時了解到學生的生活、心理狀態、要與現代科技網絡結合,提高對學生心理指導的效率,比如充分利用起微信、微博等平臺,符合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形勢,極大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工作質量。[2]可以通過微信、QQ、微博等網絡平臺在網絡空間或者群聊交流中關注學生的日常動態,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和輔導員溝通,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專業有效的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能夠盡快融入大學生活,與其他同學正常交流,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進。
參考文獻:
[1] 彭驥、謝丞.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3).
[2] 楊 帆.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德育建設,2019(06).
作者簡介:吝亞軍 1992.01 女 陜西渭南人 碩士研究生 西安醫學院輔導員 助教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