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境靈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實施,小學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勢在必行,是每一個體育教師必須探索和完成的重要課題。但目前觀念落后、方法單一、模式封閉等不足,還存在于體育教學之中,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阻礙了課程改革的深入。有鑒于此,本文從組織游戲、 關注學生、組織活動、多元評價四個方面,對新課改下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具體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體育;教學開發;策略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教學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現,面對新的任務和要求,傳統的機械式教學方式顯然已不合時宜,亟待改革優化。為此,作為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徹底擺脫傳統觀念和思維的束縛,緊緊抓住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和要求,探索創新、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推動小學體育高效發展。
一、組織游戲,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生年齡小,性格活潑,不容易對枯燥的事物保持強烈興趣、長期關注,游戲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是體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改變過去的機械訓練模式,根據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需求,設計、規劃游戲活動,并將其融入體育課堂,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參與其中,在游戲娛樂中學習體育知識、動作、技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和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比如,在教授“基本身體活動”這一單元課程時,筆者會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游戲活動,通過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拋球拍手”活動,筆者會先向學生介紹游戲規則,讓學生熟悉游戲內容,然后再給同學布置場地,提供游戲所需的材料。做好準備后,游戲活動正式開始,學生們展開了拋球拍手的接力賽。在游戲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也從中實現了身體各項技能的協調和運動,實現體能的發展。
二、 關注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體育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體育的抵觸逐漸產生對體育的抵觸。所以,小學體育教師都有必要摒棄以前的“師道尊嚴”教學理念,都要試著令學生更加用心地處理體育學習任務,在課堂上以更為積極的狀態處理難題,讓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和發展。
舉例來說,在教授“跳繩”這一課程時,跳繩需要學生不斷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然而由于學生身體發展的差異,有些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會有感覺很困難,這時體育教師要注意肢體協調不佳的學生。實際教學中,筆者會先演示一下跳繩的方法,讓學生熟悉跳繩的步驟、技巧,然后再給學生進行自主訓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可以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當學生沒有掌握好跳繩技巧的時候,筆者就會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展開對學生的指導。
三、組織活動,培養團隊意識
活動的開展,是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組織形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提高教學效果。為此,小學體育教師應在繼承統一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革與創新,組織和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小學生在開展合作化的學習體系的同時,不僅僅要懂得合作解除難題的重要意義,要通過合作去得到一個更好的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要通過合作豐富本人的學習智慧。學生要懂得:分工明確、頭腦冷靜的合作才是最有意義的合作。比如,在教授“小籃球”這一課時,由于這是小學生們第一次接觸籃球,因此筆者把籃球基礎為教學目標。上課后,筆者先把學生分成10組,每組4人,然后再向學生演示所學的內容。這節課主要通過“傳球”的小游戲方式來展開,通過小組傳遞讓學生練習籃球傳球技巧,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四、多元評價,優化教學效果
評價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而且可以檢查、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小學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評價的意義和作用,改革過去把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潛力,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進行評價,增加學生自評、互評等內容,確保評價公正、客觀,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比如,在教授“跑與游戲”這一課時,筆者根據課堂表現來評價學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又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此外,筆者還會對學生動作掌握情況進行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針對問題學生將不斷完善。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筆者會給予表揚和肯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
總之,各學科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小學體育教學面臨著改革的重要任務,需要廣大的小學體育教師以科學的理念和先進的思維引導,積極且主動地去實現教學策略的創新,建構更為科學、全面的教學模式,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鑫.淺談新課改下創新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小學),2019(11):140.
[2]盧明振.創設多樣情境,優化體育教學——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 180.
[3]陸敬華.歡樂氛圍,游戲創造——小學體育的游戲化教學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