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丕梅
摘要:為了提升初中化學實驗精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加強對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更加積極的進行化學學習,讓初中化學教育采取積極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觀的形式。通過對中學化學實驗精準教學策略的有效討論,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室;精準化;教學策略
引言
在對初中化學教學進行優化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教學,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要實施實用合理的中學化學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進行創新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
一、初中化學實驗精準教學的必要性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教師需要提升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時,形成自己的化學知識結構,掌握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在初中進行化學實驗精準教學,可以通過課堂實踐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基礎知識,而且實驗操作能力會有極大的提升,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
二、初中化學實驗精準教學的具體方式
(1)優化演示性實驗,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探索意識
演示實驗是教師課堂教學中最有說服力的“法寶”。是學生熟悉實驗過程和基本操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因素。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高度重視實證實驗,并利用現代教育設備加以改進。化學教師可以通過對多媒體等信息化設備的運用,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過程。例如,在進行“酸堿中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酸堿的反應,但是在進行實驗時,如強酸堿的反應實驗,是具有很高的危險性的。因此,可以搜集一些有關強酸堿實驗的視頻資料,通過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進行觀看,使學生能夠直觀的觀察到實驗現象。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構建實驗情境,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意識。視頻結束后,根據學生對課文的了解提出相應的問題,如不慎服用強酸強堿怎么辦?學生聽到問題后,會與視頻的內容進行聯系,如果不小心攝入了強酸強堿,不能通過強酸強堿中和的方法,這容易引起嘔吐會損害消化道,需要喝大量牛奶并及時到醫院才是正確的做法。這樣,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實驗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對實驗教學進行了優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通過對協同實驗的運用,發展學生的合作思維
協同實驗是指師生共同完成化學實驗的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合作思維發展,同時對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進行有效地培養。首先,必須明確教師決定師生的方向和作用,學生是實驗操作、觀察現象和問題討論的主體,教師是實驗的引領者和引導者,需要把學生分成4-6人。一個課題組指導學生圍繞實驗內容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進行思考,結合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分析實驗現象,在小組內進行分析、討論,共同解決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形成合作思想,使化學實驗教學更加有效。
例如,在進行“水的凈化”實驗時,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把學生分成3到4個人一組,進行探索實驗,讓學生對實驗進行探索,分配小組成員后,給各組時間進行實驗。這部分實驗的知識,學生在課本上已經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實驗的原理,經過努力,每個團隊都會設計出不同的凈化設備。這樣,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實驗,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實驗工作的主體。然而,在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講實驗”和“記實驗”,學生自主實驗工作的時間和機會很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塑造學生的科學態度。因此,中學化學教師需要把化學實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留出實驗的時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編寫實驗的基本步驟,進行獨立的實驗操作、記錄和實驗數據分析,對于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自己進行解決,從而完成化學實驗,在加深對理論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實踐能力也有了極大的提升。例如,進行“探究金屬活動性”的實驗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可以在實驗室中,簡要介紹本實驗的注意事項,然后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己做實驗。給學生時間后,教師開始巡視學生,觀察程序、細節、方法等。在實驗中,幫助學生學會通過實驗掌握金屬活動性順序。因此,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可以通過自主實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態度。
結束語
總之,初中化學實驗精準教學,讓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探究以及創新意識,方便學生以后進行學習。為此,要不斷深化和創新中學化學教育和課程設置,積極發揮實驗課堂的作用,促進學生學習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春鳳.初中化學實驗精準化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9(16):67-70.
[2] 馬登峰.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自主學習精細化的策略[J].新課程(中),2018(9):3.
[3] 王思琪.初中生化學提問能力的現狀及教學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