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艷
摘要:閱讀的人有一千種人生,不閱讀的人只有一種人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不僅僅從課堂中來,更需要從課外的閱讀材料進行改善,從而擴展閱讀的廣度和寬度。在進行課文閱讀時,如果書面教材的知識過于狹窄,就需要結合相應的課外閱讀知識,進行輔助教學,從而使得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得到更好的拓展,在多方面的語文資料,以其充足的“糧草”進行語文教學,使得初中生的語文理解難度降低,每個初中生在中學階段,都需要閱讀非常多的書籍,來筑起自己的閱讀墻,這些書籍以及閱讀習慣將貫穿于初中生的一生。因此,從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以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課外閱讀
一、引言
閱讀教學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閱讀的過程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在閱讀的教學方面,教師需要將自己的閱讀心得更多的對學生進行分享,通過閱讀對自我教育之路、學習成才之路以及人生建設的重要價值,充分地與學生進行分享,以課內閱讀信息與課外閱讀信息的融合,雙管齊下,進行閱讀教學促進,以優秀的閱讀智慧去吸引學生。
二、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央視就世界閱讀日開展了閱讀直播活動,其中鏈接的是全國各地深夜11點圖書館燈火昏黃的場景。而世界閱讀日的設立是依照閱讀的好處,結合偉大的詩人莎士比亞以及意大利的作家塞萬提斯的辭世的日子進行設定,以此激勵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通過閱讀進行認知提升,實現優質化的閱讀水平。自古就有讀書萬卷,行萬里路之說。因此,在教學的工作中,要從中學階段通過課外書籍導讀、書籍推薦、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等教學方針與指導,使得學生可以通過以語文教學為載體,在閱讀中學會對自我的建設,提升語文學習素養。[1]
三、當前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現狀
當前,伴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與進步,大多數學生留給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并且閱讀的效率比較低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生課外閱讀的局限性與盲目性,在基于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素養培養的前提下,對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為學生在篩選優質的讀書素材。讓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豐富自身內涵,提高自我認知,強化對閱讀信息的理解與思考能力,提升語言思辨水準。
四、初中課外閱讀教學指導策略
(一)結合學生的初中教學素養要求,進行薦書
課外閱讀信息的擴展對學生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在針對學生進行素養強化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閱讀素養,不僅僅,應當停留在課內閱讀方面,而是要依照學生的需求,比如以“五育”教學要求,結合教學中的高頻考點與難點,進行適當的推薦書籍,比如,可以推薦聞一、余秋雨的散文集等,并且教師可以結合高頻考點,以及作家的作品歸納,引導學生閱讀《詩經》《墨子》、《左傳》《孟子》等書籍。通過教材中選文的出處,以及關聯的作品進行推薦書籍和導讀,豐富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素養。
(二)指導學生進行名著導讀,以經典促學生素養培育
目前,將初中生的名著導讀與高考閱讀結合起來進行考核。名著作品,之所以永垂不朽,可以反復拿出來進行閱讀,而且沒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閱讀信息非常廣泛,會涉及不同的學科,比如醫學、美學、建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在初中教學中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可以讓很多學生通過不同書籍的閱讀筑起了自我人生的高墻??梢蚤喿x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年齡段,幫助學生篩選適合的讀物,供學生參考。比如,教師可以每周在作文課,設定10分鐘的薦書欄目。通過以名著橋段以及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可以受到書籍的吸引,從而進行書籍翻閱,在名著導讀的過程中,其中的故事形象比較飽滿而豐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對自我的心理認知以及建設,提高閱讀水平,當學生對名著書籍以及高難度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時,以此,增強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氛圍,班級的學習成績快速提高。
(三)重視國內文學與國外文化相結合的方式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與書籍不僅需要面向傳統文化,還應當涉及到國外文化作品,因此,在針對初中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思考與教學方面,需要以國內文學為語文素養的根基,而以國外文學的思考為語文素養的血液,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更加的具有意義,語文教學工作不不僅僅扮演著知識的傳授,還肩負著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育,因此,在國內以及國外文學的導讀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每天在課前,節選優秀的人格塑造的句子或者內容,進行核心素養培育,為學生打造高潔的靈魂,高尚的品質。[3]
結語:以上就是本人以課外閱讀為目標與導向,語文教師進行指導以及培養的幾個方向,教師要盡可能在保障課內教學時間,在不影響教學開展,又同步提升學生素養的前提下,還能采用正確的課外閱讀教學方式,提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新影.初中語文閱讀淺談[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65.
[2]程麗芬.初中語文閱讀之我見[J].東西南北:教育,2019:0391-0391.
[3]房修華.初中語文閱讀訓練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