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俊華
摘要:小學語文在小學教育階段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然而在當前情況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普遍感到學業負擔過重。面對新形勢,新課標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一步深化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這也要求教師要改變當前的教學方式,真正的達到增效減負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更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手段。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攀升,我國小學的語文課堂在新課改施行之后,也已經進行了多次調整和改革。減負這個概念一直出現在語文課堂之上,并且從最初的減負理念上相繼提出了一系列的減負教學策略。
一、減負增效的價值意義
減負增效可以體現出一個學校的理念和辦學水平的高低,也能體現師生價值觀和對自身發展追求的強弱程度。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不斷趨向理性,教學方式和內容也變得更為科學,更加強調了減負增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減負增效有利于師生間進行有效互動,更好的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由傳授知識的教育者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樣不但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同時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提升,課堂教學氛圍更融洽和諧,課堂的教學效率也能夠相應得到提升,這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國的小學教育受到升學率的影響,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是圍繞著應試教育展開的,這就使得升學率成為了評價一個學校質量好壞的最重要標準。雖然自新課標實施以來,教學內容改變了很多,但是升學這種模式卻基本沒有變化,評價一個學校最主要的標準還是升學率,在學校里學生、教師都依然會把這些標準用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此外,部分教師沒有改變教學形式,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這種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沒有被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中會感覺到壓力很大、學習任務繁重。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減負增效的具體策略
在當前我國實行新課改的環境下,要求教育過程和內容要體現減負增效的理念。讓學生增強對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斷得到進步,獲取自身需要的知識。
1.創設一個和諧、進步、平等、自由的學習課堂和氛圍
創設一個合適的環境,要強化班級文化建設形成一個比較良好的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狀態。養成學生樂于去探索、樂于奉獻的習慣。如何去實現這一目的呢,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用積極的態度,肯定學生的努力并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在語文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當學生回答問題并不盡如人意時,教師不應當通過批評和其他一些方式進行責難。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答案并不只是一種,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鼓勵他們,尊重學生的觀念,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要適當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公布答案,要讓課堂氛圍更融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在講解課程時,就應當把這種差異考慮進去,可以分層教學和設計作業,在后面的學習中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一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在學習方面,他們同樣也會有差異。老師在教學中只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且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科學的分組,按照一定的原則把全班同學進行分組,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發揮所長,在學習中有所進步和成就感,并且能夠形成良性競爭。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有效布置教學任務,組織全班討論,交流對語文課文的見解,拓展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語文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夠關注到學生的差異性,又可以減輕老師教學的負擔,同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語文這個學科最本質的魅力。
3.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比較流行教學模式的使用,這本身是踐行新課程改革的一種表現,然而在教學中教學模式的使用要符合客觀事件情況。想要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增效減負,課堂教學模式必須能夠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化,要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符合自身學習的學習環境,通過這種學習環境的構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得以重視,要能夠使語文知識內容變得更加清晰、透徹、易懂。例如,在一年級古詩《鋤禾》這一節的教學中,首先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能正確朗讀、背誦;學會四個生字;理解古詩大意,懂得珍惜糧食。緊密圍繞這三個方面的目標展開教學,在讓學生感受農民的辛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這一教學環節時,我把微課引入到課堂上,通過圖片、視頻、動畫小故事等讓學生懂得要珍惜糧食的道理。對于小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學習。微課是對傳統課堂的有效補充和拓展,既能讓語文課堂出現新的著力點與改變,也能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所提高。
4.傳授學生知識不如傳授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
教師在設計教學模式時,要全面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新穎性、獨特性,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要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意義和用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的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只是結果。小學語文的學習能為學生今后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打下基礎,在小學這一階段,不能一味看重學生的考試分數,更不能給學生灌輸繁雜的知識內容并強迫同學進行記憶,尤其是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對于一些重要知識內容要交給其本質的原理,正如中國古語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努力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增效減負不斷研究。
綜上所述,減負增效是新課程條件下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不僅能夠為學生減負,同時也是為教師減負,也是符合“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在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學的刻板模式,將學生的語文素養放在首位,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于人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07:54-55.
[2]劉長菊,朱艷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