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英語作為隱性思政課程,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校為社會和國家培養高素質的體育人才,所以體校學生不僅要有專業技能,還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中職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國外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理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關鍵性作用。很多體校學生以后可能要代表國家參加比賽,所以學生不僅需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還需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品質。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中職體校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意義以及現狀,隨后根據體校英語課程的實際情況從四個方面分析探索了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融合的途徑,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英語課程;中職;思想政治教育;體校
【作者簡介】黃微 (1987.12-),女,漢族,湖南岳陽人,天津體育運動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育。
引言
我國的中職英語教育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職英語課程的改革持續進行,教育工作者著力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尤其是體校學生,他們是我國體育事業未來的佼佼者,在未來運動生涯中運用英語交流的地方很多。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內容,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還需要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顯示格外的重要,但如何滲透成為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中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總書記指出,各類課程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單純的職業教育已經很難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而傳統的中職英語教育理念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把中職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了解國家發展情況,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教師的針對性教學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及時采取一些措施去避免和改正學習中的問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中職教學目標。對于體校學生來說,文化課時間得不到保證,基礎差,底子薄,課堂學習內容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著直接性關聯。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要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傳統的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的重點僅限于教材,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并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只是單純地完成教學任務。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多元化。
二、體校中職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課程思政”這一理念提出后,大中小各學段英語課堂均已大力實施教學改革,體校作為為國家輸送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基地,也在逐步探索英語教學和思政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主要角色,體校的大部分教師沒有思想政治專業背景和教學經驗,自身缺乏對“課程思政”意義和內涵的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不知道如何捕捉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點,造成過于牽強或內容過于膚淺,缺乏深度,沒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
再次,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以聽、說、讀、寫的英語實際應用技能為教學目標,忽略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的每個環節。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導致課堂枯燥,學生沒有主動性,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反思,使其在思想上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此外,體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體育訓練,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學生的性格特點是活潑有余,耐心不足,思想深度不夠,文化課興趣不濃,即使教師教得充分,效果也不是非常好。
三、探索英語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融合的途徑
1.加強英語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言傳身教。德育教育過程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有著極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課程思政體系下,“傳道”與“解惑”是教育之重,且“道”為先。教師應該以嚴于律己的態度,通過個人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在信服的前提下內化德育要求,在感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相應的成長。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以此讓學生在比對中認識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之處,繼而喚起學生更好的生活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是和學生交流時間最長的人,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也是學生道德品質的楷模。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儀態儀表,在教學中要展現出新時代教師的風范。除此之外,教師要熱愛自己的事業,在教學中需要鼓勵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同時還需要包容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熱情去感染學生。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如果教師采用強迫的語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叛逆心理。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也盡量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到一起,通過課堂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要在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將思政理論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給予學生道德、情感等德育方面的熏陶。
2. 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多方面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中職英語教學涉及的題材比較多,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時代感。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國家政治、宗教信仰、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中都滲透著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自己生活去探討,使得思想可以得到升華。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下充分挖掘教材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元素,同時充分利用網絡等媒介來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素材作為補充。比如,“Thanks giving Day”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父母、朋友、教師的感恩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幫助學生融入情景模式中,學生在情境教學中可以了解國外節日的特點和氛圍,了解國外的傳統文化,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當中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如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教學中融入我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提高體校學生的文化適應性和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習西方文化開拓視野的同時,建立文化自信,培養中國情懷。
3. 豐富教學方法,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與道德修養。具有思政元素的課堂并不是教師單方面地講授思想政治理論,更多的是靠學生主動去參與和反思領悟,這就要求教師探討課程思政體系下英語應該教什么、怎么教。中職英語教學大綱的設計首先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身體素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為了更好地培養體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積極性,要求教師豐富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取向,并且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且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由于英語是一門表達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離不開英語表達教學環節。為了更好地開展英語表達教學,應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英語表達語境,教師在進行示范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朗讀或播放錄音時,可以適當放慢語速,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聽懂所播放的錄音。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有利于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進而幫助其獲得在英語學習方面的成就感。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采取活動教學法,豐富英語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在某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英語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發揮學生對新鮮事物敏感度較高這一性格優勢,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向正確、健康的道德方向發展。
4.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中職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重,不僅需要為學生傳遞知識,還需要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所以很少會有時間去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了解,所以教學目標很難完成。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英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學生很難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課堂上。教師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不會是很了解,在課堂上使用一刀切的方式,導致了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失去了英語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的學習給出建議和意見。根據這些實際情況,教師應該在注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外,更強調語言表象下所蘊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
結語
總而言之,如何更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職英語課程仍需不斷進行探索、研究與實踐,尤其是體校教師對于體校學生的三觀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應該主動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識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努力挖掘課堂和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用正能量引導學生,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黃怡凡.課程思政體系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文教資料,2018(5):209-211.
[2]王莎莎.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的策略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6):158-159.
[3]程昭玉.互聯網背景下對英語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33):15-16.
[4]馮曉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院校英語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0(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