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環節,但現行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模式以死記硬背為主,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學生的輸入,學生的輸出能力并未得到提升,導致學用分離現象。產出導向法涉及的輸出驅動以及輸入促成等相關理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當前我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改變現有枯燥乏味的詞匯教學模式。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的三大流程,結合詞匯教學的特點提出其運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模式,并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進行課例分析。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胡夢婕,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
一、 引言
語言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發音、語法和詞匯。三者中,詞匯是最基礎的內容。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詞匯是最大的障礙,這充分說明了詞匯的重要性。此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強調讓學生擴大詞匯量,提高用詞的準確性和表達意思的能力,這也說明了詞匯的重要性。
然而,當前的英語詞匯教學較多地關注詞匯的音、形、意,即詞匯的接受性知識,卻忽視了詞匯的使用與其在特殊語境下的規定,即詞匯的產出性知識,導致學用分離現象。這種詞匯教學方式往往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無法在實際語境中理解和使用所學的單詞,因此很容易遺忘,詞匯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為解決我國英語教學中“學用分離、效率低下”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文秋芳教授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并對其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進行了詳細的界定。產出導向法綜合了Krashen的輸入假說、Swain的輸出假說和Long的互動假說,同時考慮到輸入和輸出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釋當前我國高中詞匯教學中出現的學用分離現象。此外,Beck和Meckown提出的豐富詞匯教學(rich vocabulary instruction)包含五要素,即提供定義、操練、討論單詞、反復看單詞以及在課外運用單詞,這五要素和產出導向法的理念相一致,可以說,將產出導向法運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是可行的。但目前對于產出導向法運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的三大流程,結合詞匯教學的特點提出其運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模式,并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課本內容為例進行課例分析。
二、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流程
文秋芳列出了產出導向法的三大教學流程,即驅動、促成和評價。筆者通過回顧產出導向法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證研究,發現大多數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都遵循了“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環節。雖然這三大環節考慮到了輸出與輸入的并重,但忽視了詞匯教學的特點。Grabe曾指出有效詞匯教學應包含以下五要素:在補充閱讀的語境中學習單詞;直接進行詞匯教學;培養單詞學習策略;提升單詞識別的速度;培養學生學習詞匯的動機。基于Grabe對于有效詞匯教學的定義和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筆者設計了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流程(見圖1)。
1. 驅動。在教授目標詞匯之前,教師應該確定目標詞的主題語境。主題語境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提出的一個概念。高中英語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每單元都有一大主題,如青少年問題、運動與健康等。在驅動環節,為讓學生快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首先需要呈現一個與主題語境相對應的交際情境。例如,如果目標詞匯的主題語境是家庭關系,教師可以展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交流對話的過程可以促使學生思考相關的短語和表達,激活相關背景知識。最后,教師解釋教學目標和輸出任務(一般為寫作或口語表述或翻譯)。
2. 促成。在促成環節,教師需提供支架幫助學生完成最后的輸出任務。為搭好教學支架,筆者結合詞匯教學策略設計了三個子步驟。第一步是通過補充的閱讀材料來強化詞匯的主題語境。閱讀材料必須與詞匯的主題語境保持一致,并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第二步是目標詞的直接教學,尤其是目標詞的接受性知識。Nation提出詞匯接受性知識即為目標詞的語言知識。也就是說,教師需要闡述某些單詞的發音、拼寫、意義、單詞關系。最后一步是訓練學生在實際語境中運用目標詞,如完成造句、完形填空、翻譯等任務,這種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產出能力。
3. 評價。在評價部分,筆者參考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師生合作評價,提出即時評價和延遲評價兩種評價方式。即時評價旨在測試學生對某些單詞的口頭運用能力,可在課堂上進行,以教師的課堂觀察為主。而延遲評價旨在評價學生書面運用單詞的能力,通常在下一節課進行,以師生合作評價為主。
三、 教學范例
本文選取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第四單元“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為例,其主題語境為“科學名人”。課前,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教學重點,教師已經選擇了十個目標詞。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對“科學名人”這個主題并不陌生,但是對于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英語專業術語知之甚少。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方面的薄弱之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一步是驅動。本節課上,為呈現一個真實且貼近生活的交際情境,筆者選擇了一個熱門話題——新冠疫苗的研發。首先,教師播放新冠疫苗的視頻,并問學生一些問題,試圖引導學生用與主題相關的詞匯進行交際。
1. In your opinion, what are the changes brought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vaccine?
2. Are you willing to test the newly developed vaccine? Why?
3. Can you come up with some other great scientific inventions?
通過這三個問題,學生會感覺到自己科學詞匯量儲備的匱乏,由此產生學習欲望。教師順勢引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屠呦呦及其團隊研發出青蒿素并獲諾貝爾獎。至此,學生能產生一種學習主題知識的動機,教師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輸出任務——用指定詞匯寫一篇作文,介紹屠呦呦的科學貢獻。
第二步是促成。這個部分分為三個子步驟,即強化詞匯的主題語境、直接教授詞匯知識和在語境中使用詞匯。
首先,為強化詞匯的主題語境,教師讓學生閱讀一份新冠疫苗研發的新聞作為補充閱讀材料。在材料中,有對于各國在疫情期間研發疫苗過程的詳細描述,看完材料后,老師會問一些問題。
1. Can you find expressions that show their efforts during the process?
2. As scientists,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they have?
補充的閱讀材料本身可加深學生對這一領域的了解,并提供一定詞匯輸入,而這兩個問題將引導學生對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進行反思,進一步思考科學家身上的優秀品質。
第二個子步驟是直接教目標詞。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大意。這篇文章是一篇新聞,在點明新聞結構是倒金字塔形后,學生的閱讀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還可通過一些閱讀策略如猜詞來學習部分生詞。最后,教師從詞匯的語音、拼寫、意義、常見搭配等層面直接教授詞匯。
第三個子步驟是在真實語境中使用詞匯。教師設計了三種任務,即翻譯、造句和完形填空。翻譯需要學生用生詞翻譯給定的句子,教師及時給出反饋。翻譯完成后,要求學生模仿并自己造句。完形填空是根據課本中的文章改編的,在核對答案時,要求學生使用有聲思維(read aloud)來回顧詞匯知識及用法。
第三步是評估。即時評估可采用課堂觀察,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學生的單詞學習的口頭運用能力進行評價。延遲評估采用作文的形式,先由學生互批作文,然后教師選取典型樣本,和學生一起共批作文。
四、 結語
本文針對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將產出導向法應用于英語詞匯教學上,結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的三大流程及有效詞匯教學的特征,設計出一套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的詞匯教學模式,希望能借此研究對產出導向法應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具體實施流程做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547-558,64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Beck I L, Mckeown M G, Kucan L. Bringing Words to Life[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2.
[4]Grabe W. Research on teaching reading[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1):44-69.
[5]Nation I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