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理論研究與一線教學實踐經驗,論述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提出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資源生活化、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語言生活化、教學作業生活化等做法,旨在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中歷史 生活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51-0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建立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將教學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開展教學,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達成歷史學科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基于理論研究與一線教學實踐經驗,探討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有效的教學始于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要實現的結果和意愿,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有指向作用。因此,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遵循“生活—教學—生活”的教學理念,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歷史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最終確定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二《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一課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教材內容,梳理出教學重難點,從而確定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近代中國服飾變革的具體表現;了解西方飲食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掌握西方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的融合情況;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禮儀、婚俗、喪俗和其他社會習俗的變化。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查閱資料、訪談老人、收集相關文字材料、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形式展開探究性學習,再現當時的生活場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②引導學生結合身邊生活列舉一些社會現象并進行分析和歸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使學生認識到近現代人們生活習慣的變革是在近現代中國社會變化和進步的大環境下逐次展開的;②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真正實現了新生活、新風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證;③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民族傳統文化。
總體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師尋找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關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環境,采用訪談、收集資料等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體現了生活化教育的理念。
二、教學資源生活化
《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中明確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高中歷史教材是經過高度凝練和概括的,有很多抽象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生活氣息的素材來輔助教學,使歷史教學更具“生活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2003年中國公民李貴珍因為侵華日軍遺留下來的化學武器而受害的事件,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使學生深受觸動,進而領悟到日本侵華戰爭對中華民族帶來的危害,體會到當前的和平來之不易,讓歷史教學更具現實意義。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中的“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現實生活中的兩個實例:其一,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河南省新鄭市都會舉辦祭拜先祖皇帝的隆重儀式,這樣的盛況在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皇帝拜祖大典的情結實際上與中國古代以父系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有密切聯系;其二,民間各地的宗祠、家譜、家廟以及祭祖掃墓和認祖歸宗的習俗都反映了宗法制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教師從生活中挖掘與宗法制有關的教學資源,不但促進了學生對宗法制的理解,使歷史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還達成了對學生重視親情、珍視親情的情感教育。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必然與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積極去發現和挖掘,讓生活與歷史深度融合,進而使歷史教學更具現實意義。
三、教學情境生活化
歷史具有過去性和單維性,歷史不能重復,人們永遠無法親歷歷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活情境,能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字材料、圖片、視頻等素材,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教師也可以設置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開展校外實踐活動、開辟第二課堂等,實現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計劃經濟的弊端,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如下教學情境。
情境一:1956年,上海的天氣非常炎熱。當地一家企業為了促進生產,準備采購一批風扇、鼓風機等設備進行降溫。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采購設備沒有主動權,必須經過層層報批。整個過程需要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齊十一個公章。最后好不容易辦齊手續,結果夏天已經過去了。
情境二:在沈陽有兩個工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這兩個工廠僅一墻之隔,但是卻沒有橫向聯系,電纜廠劃歸機械部門管理,銅廠劃歸冶金部門管理。冶金部門把銅調到了外地,電纜廠需要的銅卻從遙遠的云南長途運輸過來,這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盡管兩個工廠通過簽訂合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在當時這并不符合行政規定。
以上生活化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企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主義經濟失去了活力,從而進一步理解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四、教學語言生活化
語言是人類交流最重要的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歷史教學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盡量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將歷史語言與生活語言進行對接,通俗易懂地講述和解釋歷史知識,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三《啟蒙運動》一課中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時,教師引用了《社會契約論》中的一段話:“人們應自由訂立社會契約,組成國家,社會中應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會契約就是共同意志的體現,代表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由于這些語言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和哲學意味,學生難以理解。為此,教師調整了教學策略,運用生活化語言進行解釋:“比如,我們班是一個集體,同學們經過平等協商制訂班級公約,班級公約就是全班同學共同意志的體現,代表了所有同學的權利和自由,必須人人遵守班級公約。而這里的‘班級公約與盧梭的‘社會契約非常‘神似。”通過這樣的生活化語言講述,學生就較容易地理解了“社會契約論”的精神實質。
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運用生活化語言闡釋抽象的歷史概念,將抽象化為具體,對促進學生的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歷史具有嚴謹性,生活化語言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不能影響歷史知識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嚴謹性。
五、教學作業生活化
作業是課堂檢測的有效載體。然而,縱觀形形色色的學習輔導書,很多題目都是要求學生機械地復述課本知識,作業設計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缺乏足夠的創造性,導致學生錯誤地認為歷史學習除了應付做題與考試,別無他用。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貫徹“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歷史知識學有所用。
比如,在講到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時,針對“宗法制”這一知識點,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讓學生通過詢問長輩或者查閱家譜等形式查查自己姓氏的由來,了解本家族是何時定居在此地的、本家族歷史上出現過哪些有名望的人物,并進一步了解本家族的宗祠和流傳下來的族規,在課堂上與同學互相交流,從而使學生對宗法制及其影響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講到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一課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題目:某出版社要出版一本關于中國古代科技的科普書籍,如果你是出版社編輯人員,請你嘗試完成以下任務:①為這本書起一個書名,要求新穎、切題,能夠體現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對世界產生的影響這一主題;②請你為本書寫一段推薦詞,要求文筆流暢,點明本書的特色和可讀性,激起讀者的閱讀意愿;③在本書中要向讀者推薦我國古代最偉大的五項科技成就,作為編輯的你會推薦哪五項?說一說你的理由。
案例中的題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現實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培植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作業不應該讓學生為了做題而做題,更不應該脫離現實社會。
陶行知先生在《談生活教育》中指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踐行了這一教育理念,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從現實生活入手,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歷史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構建高效歷史教學課堂,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史秀艷.整合資源:建構生活化歷史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4).
[2]楊玉華.基于生活化教學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J].遼寧教育,2020(15).
[3]吳晶晶.以鄉土資源提升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J].中學歷史教學,2017(10).
【作者簡介】農柳鳳(1984— ),女,漢族,廣西平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