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教育信息化2.0對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提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完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加強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互聯網+”工學結合,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推進“三教”改革,教研相長推動教師教育與技術創新;搭建名師引領的教師教學團隊,形成教師成長合力,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基于信息化平臺與技術,開展教師學習行為分析、自我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 中職學校教師 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75-03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明確了職業教育教師必須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2022年基本實現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教學方法,改革學生學習評價方式等,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是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通常包括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與能力、教學能力、自身發展目標、反思意識等方面,按不同層面,可分為教師區域、教師教學團隊、教師個體等層面。本文分析教育信息化2.0對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提出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一、教育信息化2.0對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2.0推進產業升級,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2.0是指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它要完成五大任務: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這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著社會的產業業態,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當前,伴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產業升級調整不斷加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與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深度融合。2020年11月,筆者對50名廣西中職教師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有76%的中職教師認為自己的信息化能力及專業技能亟須提升。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中職學校教師要解決技能與教育技術亟待更新、企業實踐與教學任務沖突、培訓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自主學習與網絡互助學習。
(二)教育信息化2.0推進教學改革,對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課程開發、教學評價與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2.0的最大特色與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而這一點對中職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產生了重大影響。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環境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了深度融合及應用,國內大部分中職學校都開展了線上教學,積累了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如部分教師無法恰當應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由于對學生學情監控、分析不到位,有時教學設計與組織不當,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效低;尤其是部分學生自控能力較低,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提升教育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課程開發能力以及教學設計、組織、評價、管理等水平。
(三)教育信息化2.0將加深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有助于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據近十年的文獻調查,關于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以關注全體層面教師專業發展為主,缺乏對區域層面及教師個體層面專業發展的研究。教育信息化2.0的推進,將進一步加深“互聯網+”教育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教師專業發展在全體層面、區域層面、個體層面都將得到有效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教師的角色變換影響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變化。教師將隨著教育信息化與產業發展,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信息化技術、教育技術等,成為終身學習者。同時,教育信息化如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讓教師減少煩瑣或繁重的工作,有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從事相對復雜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等工作。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生的學習情境創設者、學習資源的開發者,以學生為主體,引領與評估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第二,基于“互聯網+”的校企合作模式影響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變化。隨著校企業合作多元化發展,網絡平臺、虛擬工廠(公司)、人工智能教育等技術廣泛應用,促使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在教、學、研、產等領域進行遠程合作,不僅能促進教師提升自身專業技能,也能使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空間、深度、維度發生變化。
第三,有利于校校合作,促進中職學校教師團隊建設及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如今,“名師”仍是“稀缺”資源,不同區域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不一,要促進區域教師共同發展,可依托現代教育信息化發展,教師實現跨區域、跨校開展合作與交流,形成教研業態環境,打破時空限制,發揮“名師”特長,推進教師團隊建設,加快教師專業發展速度,促進區域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第四,人性化的“互聯網+教師研修”,促進教師的素質提升。目前教師的培訓仍存在不少問題:教師崗位需求或個人成長需求與培訓或實踐內容脫節;部分教師工作任務重或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無法外出參加培訓;教師亟須加強自我管理,增強自主發展意識,以提升專業發展的成效,等等。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人工智能、大數據、 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與教育技術融合,促進互聯網+教師研修,能有效支撐教師的專業發展,表現在:一是可以通過直播課、線上回播課、幕課、遠程培訓等平臺的應用,有效地解決教師無法參加實地培訓的難題,也有利于教師按需選擇課程、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二是基于大數據采集、分析的人工智能學習管理、評價技術,采用記錄存儲及數據分析技術,跟蹤、記錄、收集、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行為數據,對數據變化過程進行監測,動態地分析教師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教師能力水平測試與評估,診斷階段性教師專業發展的狀態及成因,智能化地提出解決策略,為教師研修與成長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撐。
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教育工作者可以圍繞著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依據影響因素分析,研究解決措施,探索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一)完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加強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
依據系統觀、控制論、信息論的觀點,應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加強管理,完善激勵制度,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一是建設教師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加強學校教師全面發展的統籌規劃管理,推進教師成長發展長效制度及保障機制建設。依據學校的軟硬件條件、教師專業發展基礎情況等制訂校級教師成長規劃方案,切實貫徹實施,激勵教師成長,將教師專業發展與績效考核聯系,關注教師的教學、科研、信息技術應用等能力的發展。二是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制訂與推廣“互聯網+”遠程培訓及自主學習的保障機制,重視教師培訓內容的制訂與實施,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
(二)用“互聯網+”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使用數字技術創造性地培養教師的信息化素養與專業知識與技能:一是使用虛擬現實、視線追蹤、VR、人工智能等技術,解決部分教師企業頂崗實習難的問題,實現虛擬工作現場,使教師獲得“仿真”的企業實踐經驗;二是教師不需要到企業實地調研,也能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產業發展動態與技術革新;三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教師不出校門也能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實踐、技能研發,提升教師服務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的社會服務能力;四是校企雙方可以共同就企業員工培訓、教師專業技能培訓、課程開發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企業骨干技術人員可以遠程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指導青年教師專業技能,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三)推進“三教”改革,教研相長推動教師教育與技術創新
“三教”改革是指“教師、教法、教材”改革,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中職學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具體實施措施如下:一是依據教育信息化2.0背景及產業發展特點,校企合作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職業崗位考證、設置課程,以及制訂課程標準、考核標準等,使教學改革達到可細化、可量化、有標準、能評估的要求。二是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把思政教育滲透到課程內容改革中,編寫一體化的電子教材,開發教學資源,凝練教學成果,再把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實現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三是基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中職教師深入開展教學方法改革,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化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四是評價改革。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支撐下,實施教學過程監測、學情分析、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等,開展教學過程評價,提升教師的教學評價改革與實施的能力。
(四)搭建名師引領的教師教學團隊,形成教師成長合力,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依據教師團隊建設理論及廣西中職名師工作室(坊)的建設經驗,發揮“名師”引領作用,加強團隊建設,形成教師成長合力,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是名師以榜樣的力量引領教師團隊成員的師德自我構建,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度、責任感、職業規劃意識;二是教師通過“互聯網+”技術,促使校企、校校間組建教師教學團隊。教師教學團隊由區域教育教學名師引領、企業工匠攜手互助,開展線上線下教研與實踐,實現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通過成員之間的協作與反思,解決教學問題,分享交流經驗,內化知識,加快教師個體專業發展速度,實現名師引領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整體發展。
(五)基于信息化平臺與技術,開展教師學習行為分析、自我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反思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不少中職學校開展師資隊伍建設平臺建設與管理的研究與實踐:一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可通過智能化的教師管理平臺,分析教師的專業發展行為,生成個性化學習方案,推送相關學習資源,科學有效地管理教師個體、全體層面的發展;二是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反思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教師可以依據自身情況及系統分析,加強自我管理能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時間,合理安排學習進度,促進教師自我反思,精準提升專業素養,向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乃至“名師”邁進。
三、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案例
由廣西4家中職學校共12名教師組成的西江職師工作坊自2015年12月成立以來,形成了中職名師、教育導師、企業導師與青年教師搭建師徒制教師團隊。參考坊員工作單位的教師發展規劃,西江職師工作坊制訂與實施了《工作坊管理制度》《教師成長規劃》《工作坊年度建設方案》等管理及考核制度;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運用微信公眾平臺,創建網絡“工作室”平臺,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區域教師遠程教研活動,并圍繞信息化教學創新,開展“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以教學實踐為基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影響、帶動、輻射更多的教師,培育了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學創新團隊;以課題(項目)引領,凝練轉化團隊優質建設成果,提升了區域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所開發的教材及配套數字資源,獲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認定,工作坊員的職稱晉升率超60%,其中晉升正高職稱教師2名,副高級講師4名,獲高級“雙師”認證教師3名;坊員參加省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獲獎10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技能大賽獲獎2項,省級獲獎10多次。
教育信息化2.0的特點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管理的深度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獨立個體發展,改變了被動地接受培訓內容的傳統模式。教師能充分意識個人主體發展地位,借助校內外優質學習資源及名師資源、企業資源、教師教學團隊力量等,實現多元化的專業發展。通過實現“雙師型”教師個體發展,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而推動“雙師型”教師團隊整體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鵬.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瑪格麗特·尼斯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9(4).
[2]梁珺淇,石偉平.人工智能視域下技能人才需求的未來走向與職業教育的路徑選擇:基于OECD教育報告的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4).
[3]李棟.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特質的新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8(9).
[4]張學英,崔志莉,趙巍,等.人工智能下應對技能人才需求的職教師資培養研究[J].理論與現代化,2020(4).
[5]李茜,李高祥.信息化環境下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
[6]趙玉,陳志華.基于云計算的區域職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
[7]唐瑗彬,石偉平.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現實需求、目標內容及實現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19).
[8]唐瑗彬,石偉平.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1).
[9]馬麗彬.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因素及相關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中職重點項目“信息化2.0背景下‘名師引領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與實踐—— 以廣西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群教師為例”(編號:GXZZJG2020A06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包之明(1973— ),女,廣西桂平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正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應用專業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