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庭
摘要:在備課《11-20各數的認識》的過程中,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筆者發現,計數單位“十”的出現,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古人計數”的情境載體。二是以生活中10個一包或者一捆的商品為素材。對于數位和計數器的認識,很多老師都是用講授法直接告訴學生。筆者認為,對“十進位值制”的理解是數認識的核心,而“十進位值制”可以理解為計數單位和進位法則(滿十進一)的高度統一。綜上,引發了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小學;教學;思考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4-497
第一、計數單位“十”產生的必要性有待強化。
第二、過程性體驗可以進一步深化。
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上述問題難以有效突破。鑒于此,筆者通過以下兩個活動,進行了跨學科嘗試。
片段一:(計數單位“十”產生的必要性認識)
德育課上:
師:許佳璐小朋友的的格子里小星星快貼滿了,要是再得到小星星,怎么辦呢?
生1:在上面再貼一顆。
生2:不行,看不清是一顆還是兩顆?
生3:用一顆大些的小星星代替幾個小的小星星。
師:這個辦法非常棒!代替幾顆比較好呢?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生1:5顆,一只手有5根手指。
生2:12顆,媽媽給我買的餅干一盒有12塊。
生3:10顆,一眼就能看明白得到了幾顆小星星。
師:如果你獲得的小星星夠10顆,就把它們輕輕撕下來,老師給你換1顆大星星,同時領取10顆小星星對應的獎品。
換位體驗,思索中領悟。挖掘生活素材,創設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將古人的石子等計數問題,更改為自己的“小星星貼滿了,怎么辦?”的生活實際問題。問題的改變的帶來了角色的換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地情感參與而誘發強烈的學習動機,進而對學習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顆代替10顆”計數單位“十”的作用會盡顯無遺,學生對計數單位“十”的必要性也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活動體驗,實踐中感悟。“10顆換1顆”對應著“10個一就是1個十”。徹底改變了依靠機械識記來認識“10個一就是1個十”的做法。隨著10顆小星星兌換一個小獎品的活動的開展,有效地固化了計數單位“十”在學生大腦中的印象。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感知,學生對“10個一就是1個十”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片段二:(創造“數位”)
數學美術活動課,環節如下:
1、隨意畫。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要求:一眼就能看出來,你畫的是11個。給足充分的時間,然后展示學生作品。
2、規定畫。用珠子畫11。
(1)、用珠子畫。希沃授課助手展示學生作品。
(2)、只用兩顆珠子可以嗎?想一想,然后畫一畫。
畫好的同學,請把自己的作品蓋起來,安靜的等待還沒有畫好的同學。
(3)、用兩顆同樣大小的珠子可以嗎?想一想,然后畫一畫。
3、計數器上畫。
(1)、交流,統一數位。
(2)、介紹計數器,自己畫一個計數器,并在上面用珠子畫出11。
過程體驗,突破中頓悟。數學是抽象的,只依靠數與物的對應表征,想要學生對事物有深度地理解與表達是不現實的。將數學跨入美術課堂,不僅時間、著力點等問題都得到解決,而且學生的情感參與、認知參與和行為參與都比常規教學更積極,由此產生的教育意義也更深、更遠。
以上,是筆者對跨學科教學的一次嘗試,通過開展以上兩個活動,讓學生對計數單位“十”的必要性的有了充分感知并對數位有了突破性認識。可能還有待商榷。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參與來看,相對于傳統數學課堂,無疑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深入。
參考文獻
高大沖. 細節促進課堂教學——跨學科聽課有感[J]. 新教育(海南),2014(6):9-10.
高大沖. "細節促進課堂教學——跨學科聽課有感." 新教育(海南) 6(2014):9-10.
高大沖. (2014). 細節促進課堂教學——跨學科聽課有感. 新教育(海南)(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