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岳芳
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知識面廣、人文性強等特點,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語文作為一門學習工具,和傳統文化間的關聯甚大,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及傳統文化魅力的感知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得到提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418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不但有助于為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還能在加強學生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豐富教學內涵,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善的語言文學知識體系。針對于此,在“互聯網+”視角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時,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在尊重學生個人意愿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融合應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深入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用價值。
一、正確運用互聯網資源,打造積極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
互聯網在為教學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初中生的成長造成一定消極影響,語文教師應積極聯系家長起到良好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指導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資源,選取具有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的信息資源,正確看待“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的時代特色和內涵。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積極轉變教學思維方式,在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式,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信息化技術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適應新時代教學改革發展需要,積極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想象空間。其次,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優秀的傳統文化節目,組織學生認真觀看節目中涉及的經典古詩詞和延展性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古詩詞學習過程的興趣。最后,突出強調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盡可能鼓勵學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在語文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監督下提高初中生文學素養。
例如,語文教師在進行“漁家傲·秋思”教學內容講解時,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為學生介紹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簡介、家世背景以及當時的政治立場等內容,并為學生播放詩詞中邊塞特有的聲音,促使學生在音調變化中感受邊塞的壯觀景象,為學生呈現更豐富的意象美,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背景與主觀感受,真正理解作者在慘烈的戰場中創作詩詞的心境。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文化滲透效率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地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利用,更加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以新的載體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提升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效率,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學生在具體場景中來感受作者要傳達的感受與思想。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桃花源的視頻、背景音樂等,引導學生體會“初極狹,才通人,步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意境;然后再以視頻、圖片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作者描繪的情境,給學生營造一種置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意境。這樣通過多媒體方式為學生營造文中所描繪的桃花源的意境,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教師為了能夠將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網絡教學、信息技術以及各種新媒體,將原本以文字為主的傳統文化內容,通過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的方式展現出來,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些教學元素的影響下,更加深刻地去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對相關知識的認知。
比如在教學《愛蓮說》這些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網站收集相應的視頻信息,通過視頻中的情感渲染,畫面引導,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這兩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對蓮花的品質以及身居陋室的心態,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讓學生也能夠端正自己的態度,看到自己的價值,有效地進行傳統優良文化的滲透。
四、設置教學導入,適時引入傳統文化
教學導入是一堂完整課時的開端,良好的教學導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利用好教學導入環節,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時引入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步實現教學內容、課堂活動的雙重拓展與延伸。
例如,教師在講解《木蘭詩》這一課時,可以緊抓“引導學生體會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統孝敬與敬愛品德”“誓死保家衛國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教學重點,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放映木蘭從軍的影視片段,通過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來使其初步了解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為了加深這種“巾幗不讓須眉”的大無畏之情,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所演唱的《誰說女子不如男》視頻,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花木蘭性格的理解。此后,教師為了讓學生從花木蘭身上領會到大無畏的民族精神,可以為學生演示木蘭像、木蘭祠、木蘭從軍的郵票、京劇《花木蘭》等,從木蘭這一人物出發拓展相應的木蘭文化。在這樣的傳統文化滲透中,學生能夠深受木蘭精神的感染,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結束語
基于“互聯網+”時代,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對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靈活運用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課堂教學體驗,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高恒增.“互聯網+”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滲透[J].中國新通信,2020,22(18):207-208.
[2]汪真軍.“互聯網+”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滲透[J].科技風,2019,{4}(18):125.
[3]呂志榮,呂彩榮.“互聯網+”時代下初中語文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J].新課程(中),2018,{4}(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