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幼蓮
摘要:《指南》提示我們,游戲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沒有游戲就沒有發展。游戲的獨特價值在于它能夠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和經驗建構提供一種自主的發展空間。只有努力解讀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經驗支撐點,嘗試根據幼兒不同的經驗缺失,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幫助幼兒進行經驗建構和擴展,引導幼兒探索和解決在游戲中遇到與發現的問題,才是推動幼兒游戲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角色游戲;游戲發展;分享交流;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432
引言
交流分享是角色游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教師和幼兒交流游戲中的感受、分享游戲中的情感與經驗的平臺。但也是很多老師膽怯和難以拿捏的困惑關鍵,每位教師都希望在游戲實踐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通過交流分享來推動游戲的發展。如何做到有效的“取”合理的“舍”,是一線教師面對交流分享困惑瓶頸的突破口。
1、“取”適宜問題,“舍”無經驗之內容。
幼兒在玩角色游戲時會發生很多問題與矛盾,其中有些問題非常適合拿來與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互動,“點撥”他們的相關經驗,幫助他們理解實質,解決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對經驗或認知能力尚不可及的可以先暫時緩一緩。
情境1:今天一共有8個孩子參與了寶寶家和貝貝家的游戲,其中有1個爸爸、3個媽媽、1個奶奶,其余的孩子穿梭在這兩個娃娃家中,擺弄著娃娃家的餐具、鍋具、掃把和“食物”。我問其中一個女孩:“你是誰?”女孩說:“我是媽媽?!薄八麄兪钦l?”女孩沉默了。
(游戲中,幼兒在扮演角色前沒有進行協商和溝通,角色之間互相不認識,也不打招呼,游戲時他們只享受著獨自的快樂)
行為分析:娃娃家里的成員互不認識、互不打招呼的狀態,這是小班初期幼兒游戲最常見的游戲行為,但隨著游戲能力的不斷發展,進入中期還停留在只明確自己的角色身份是不利于游戲交流與合作的,鼓勵他們在游戲中明確自己以及與之共同游戲者的角色身份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覺得這個點可以交流分享。于是,我請幼兒回憶各自的生活經驗,他們頭頭是道地介紹著自己的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等等。我問:“你們是一家人嗎?”孩子們回答:“一家人怎么會不認識呢?”這樣的分享不僅“有據可找”“有話可說”,關鍵還能推動幼兒之后的游戲發展。
情境2:奶茶店老板熱情地告訴顧客:“奶茶1元、蛋糕1元,生日蛋糕1元……”任何人買的所有物品,無論大小、多少統統都是“1元”標價。而小客人有的付1元,有的付2元,還有的直接把手里一把錢全扔給老板,可真夠大方的呀!
(游戲中幼兒僅僅滿足于付錢、收錢的動作,而對買賣的價格概念很模糊)
行為分析:游戲時老板與顧客之間對“嘴里所報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數額”毫不在意,他們樂此不疲的是收錢、付錢的動作……這完全符合小班上學期大多數幼兒的認知水平,如果此時在交流分享中強調學會正確收錢、付錢,顯然是拔苗助長、事倍功半。因此,我毫不猶豫地“舍”去了對這一情境的交流分享。
2、“取”共同經驗,“舍”無共同認知話題。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它基于原有經驗。因此,游戲中教師若能夠捕捉到幼兒的共同經驗,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交流分享的內容,能激發幼兒廣泛認同的經驗;對幼兒暫時沒有共同認知情感需求的話題,可以暫緩交流或分享。
情境3:詩涵是超市的老板,賣了一會兒東西后,她將自己的椅子遮擋住門口,徑直跑向寶寶家。“老板,你去哪里?”我好奇地問?!疤旌诹?,超市關門了,我下班回家了?!彼碇睔鈮训鼗卮鹞?。
(幼兒居然能用椅子示意——“關門”,去寶寶家示意——“回家”,這是以往超市老板都不曾出現的經驗。顯然,該幼兒已經能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
行為分析:超市老板能將現實生活中“晚上關門”“下班回家”等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這是多么現實的一個經驗遷移啊,為此我“取”了此情境與孩子們共同分享。
情境4:彥彥又來當警察了,今天他沒有開警車,只見他到百寶箱中取了很多白紙,將白紙撕成一條又一條,然后放在地上,對路過的同伴宣布:“這是斑馬線,請走斑馬線!”可不一會兒,紙條就被路過的孩子、小司機踩得亂七八糟,他重新擺放了好幾次,最終還是一團糟,彥彥放棄了,地上留下一大堆亂糟糟的白紙條……
(彥彥居然能想到自制“斑馬線”,這可能與昨天發生的小司機亂撞人事件有關,可最終因為“搞不定”,彥彥只能放棄。)
行為分析:這只是個別幼兒現實生活中關注到的內容,雖然他自制“斑馬線”行為很值得肯定,但因技術問題遭遇了挑戰,最終導致游戲失敗,游戲者本人和其他孩子也沒有再關注“斑馬線”,在我看來,此時不易立即“取”,暫時的“舍”以待觀察。
3、“取”共享經驗問題,“舍”時間感悟之內容。
角色游戲的交流分享不同于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在推進的過程中切忌“一言堂”。游戲的交流分享要看能否推進游戲的發展、完善幼兒的認知經驗、提高幼兒的能力來衡量一次交流分享的價值所在。
情境5:“醫生,我發燒了!”“醫生,我咳嗽了!”“醫生,我不舒服!”小司機、小客人、理發店老板、貝貝家媽媽,一窩蜂擠到小醫院來看病。小醫院頓時鬧騰起來,醫生、護士、病人一片混亂……忙碌了片刻,“病人”們陸續離開了,醫院里清靜了。突然,耳旁傳來“醫生”的叫喚聲:“誰來看??!誰來看病!”
(喜歡用叫賣招攬顧客,是來源于孩子自發的游戲需求,也是小班幼兒能力經驗所能做到的。至于看病是否需要叫喚,這是孩子原有經驗所不知的。)
行為分析:幼兒將其它游戲點的經驗遷移過來,但對于醫院需要安靜,不能大聲講話;在人多的情況下,該如何有序候醫;醫院是否有叫喚,現實生活中孩子都有看病的經歷。在我看來,可以“取”此景與孩子共同探討一些看病規則。
那些暫時被“舍”去的話題并非就是毫無意義和價值。人們常說:善于舍棄,主動向后退一步,反而會獲得更多的利益,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不僅要機智地從這些內容中“去蕪存菁”,更要有效讓交流分享成為激發幼兒思考、推進幼兒游戲發展的有效手段。
交流分享的關鍵:教師是否以幼兒原有經驗為基礎,有目的地梳理提升經驗,為幼兒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幫助其他幼兒獲得積極體驗……一切都妥帖,一切都自然適時,經歷了“取”“舍”的價值判斷,對游戲者本身、對幼兒都是極具推進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幼兒園觀察論文:游戲中的觀察與分享交流的實踐探索》2021-02-23
【2】百度文庫《唯有“舍”才能“取”》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