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摘 要】目的:分析骨折內固定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在我院治療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中選取64例,以上對象隨機分組,包括A組(n=32)和B組(n=32)。A組患者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取骨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結果:A組患者術后6個月時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93.75%),與B組(90.63%)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B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25%),顯著低于B組(25.00%)(P<0.05),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較骨折內固定術有明顯優勢,不僅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且并發癥明顯較少。
【關鍵詞】骨折內固定術;全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常見骨折疾病,脛骨脆弱的老年人是該疾病的高發人群。脛骨頸的血運功能較差,因此,患者一旦發生脛骨頸骨折,必須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否則有引起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風險,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以往臨床對于老年脛骨頸骨折患者,主張以保守治療為主,主要考慮到老年人的手術耐受性較低而提出。但保守治療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較大的危害[1]。本文以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64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對骨折內固定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20年1月至12月階段在我院治療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中選取64例,以上對象隨機分組,包括A組(n=32)和B組(n=32)。A組32例患者,男16例,女16例,年齡56歲~72歲,平均年齡(63.72±2.75)歲。B組32例患者,男17例,女15例,年齡58歲~74歲,平均年齡(62.36±3.02)歲。二組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該研究獲得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患者取側臥式體位,實施全身麻醉,髖關節前外側入路,在大轉子上方向下做5cm~8cm的弧形切口,鈍性分離臀大肌,游離闊筋膜張肌,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然后應用鋼絲環固定。切開髖關節囊,截斷股骨頸頭,對骨髓腔進行擴髓,選擇合適的股骨柄假體進行置換。B組患者采取骨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患者行全身麻醉處理,在髖后側做200mm長的弧形切口,鈍性分離組織,暴露關節囊,縱向切開關節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A組患者術后6個月時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93.75%),與B組(90.63%)相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B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種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A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25%),顯著低于B組(25.00%)(P<0.0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過程中,手術視野更加清晰,術中應用鋼絲縫合骨折碎片,維持骨折斷端血供,避免了骨折周圍血腫的形成,人工髖關節置換能夠有效維持患者股骨頸基底部位的穩定性,從而實現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髖關節動力的目的,這對于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2]。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較骨折內固定術有明顯優勢,不僅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且并發癥明顯較少。
參考文獻
[1] 李鋒,祝洪君.骨折內固定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傷殘醫學,2020,28(1):28-29.
[2] 杜濱,王迪,王坤堂,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移位股骨頸骨折的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20,13(6):59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