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勤 王雪松
【摘 要】目的:分析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將2012年05月至2016年05月間收治的158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給予針灸治療的79例為參照組,進行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的為試驗組,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94%(75/79),參照組的為77.21%(61/79),有統計學意義(P<0.05);CGRP、ET-I、RVA、LVA組間患者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為試驗組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利于患者預后恢復,而且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穴位注射;針灸治療;效果
椎動脈型頸椎病(CSM)屬于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頸椎病,常見于老年群體,但近些年來,其發病率趨于年輕化,該類患者日常生活中有失眠、頭暈、頸椎疼痛等特征,有的甚至出現記憶力減退等,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1,2]。為此,本研究使用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效果良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5月至2016年05月間收治的158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年齡31歲~69歲,平均年齡(50.28±3.21)歲,病程1年~10年,平均病程(4.76±1.0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針灸治療,方法為:取患者仰臥位,給予常規消毒后,取大椎穴于其上方點燃艾灸,一次10min,并在主穴位針刺,留針半小時。操作完畢后患者休息 5min,取其平躺位,針刺足三里,得氣后,同樣方式對足三里和手三里艾灸,進行平補平瀉法,每天進行一次針灸,每次留針 30min。治療時間共22天。試驗組患者外加穴位注射治療,待針灸治療結束后休息5min,使用注射器將5%利卡多因 1ml+復方丹參注射液4ml注射至患者3個穴位處,每個穴位1mL~2mL,間隔一天注射一次,周期同針灸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其中主要臨床癥狀消失,血流狀況正常為顯效,主要臨床癥狀改善明顯,血流狀況趨于正常為有效,其余狀況為無效。對比兩組患者左、右兩側椎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漿的 CGRP、ET-I值。 隨訪一年比較兩組患者復發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分析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94%(75/79),參照組的為77.21%(61/79),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CGRP、ET-I、RVA、LVA比較分析
CGRP、ET-I、RVA、LVA組間患者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復發狀況比較
隨訪發現,試驗組患者的復發例數為5例,發生率為6.33%,參照組復發例數為24.05%(19/79),兩組復發率為試驗組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學方面認為:其發病原因多由氣血不足,運行不暢,瘀阻經脈,或由(兼)風寒濕等外邪痹阻頸絡而致。表現為頸椎疼痛、頭暈等。臨床治療中,西藥能夠起到暫時治愈的效果,但藥物副作用較大,且易復發,不能令大多數患者滿意[2]。
本研究使用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前者對穴位進行特異性治療,結合以膀胱經和督脈針刺為主以發揮活血行氣、祛瘀止痛效果的針灸治療,可顯著改善大腦血液循壞[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94%(75/79),參照組的為77.21%(61/79),前組明顯高于后組,CGRP、ET-I、RVA、LVA組間患者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復發率為試驗組低于參照組。綜上所述,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利于患者預后恢復,而且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向丹,向婷紅,蒲尚喜.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42-44.
[2] 劉同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穴位注射及針灸治療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20:110,109.
[3] 李凱,韋丹,李家康.針灸加穴位注射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0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