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麗
【摘 要】目的:分析中醫護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中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10例各類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醫護理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護理中,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中醫護理;心血管;生活質量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絞痛、高血壓、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等多種疾病,是一種循環系統疾病,與動脈硬化有重要關系,由于該類疾病病因較為復雜,且種類較多,因此在給予內科對癥治療同時聯合優質護理,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1]。現將其相關報告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各類心血管疾病患者11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49歲~77歲,平均年齡(61.2±3.1)歲;對照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48歲~79歲,平均年齡(61.9±2.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相關診斷標準,且排除嚴重肝、腦、腎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內科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病情變化觀察、預防呼吸道感染、預防褥瘡以及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中醫護理,主要包括中醫特色護理、起居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護理以及疾病預防等方面,具體分析如下:(1)中醫特色護理。①有胸悶、胸痛癥狀,遵醫囑中藥熏洗,常選用當歸、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遵醫囑穴位按摩:選穴內關、神門、心俞等穴位;寒凝血瘀、氣虛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選取心俞、隔俞、膻中、氣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選用艾條灸,取穴足三里、內關等穴位。②有心悸、氣短癥狀,遵醫囑穴位按摩:選取神門、心俞、腎俞、三陰交、內關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復溜穴;遵醫囑中藥熏洗,選用紅花、當歸、川芎、薄荷、艾葉等藥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③出現便秘癥狀,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摩,每次15分鐘~20分鐘,每日2次~3次;晨起飲溫水一杯約200ml~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鐘內分次頻飲。(2)起居護理。瘀阻血脈患者在發病期間需叮囑其臥床休養,保證病房干凈、整潔、空氣清新,使用溫度適宜的溫水泡腳,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寒凝心脈患者因受風寒感染,疼痛感加重,因此需叮囑其避免感染風寒,選用多種保暖手段緩解四肢冰冷現象;(3)飲食護理。氣滯心脈患者應多食用活血、通絡、理氣的食物;阻滯血脈患者應多食用山楂、花生等活血行氣食物,并少食或禁食油膩、寒涼食物;痰濁痹阻患者應堅持少食多餐原則,禁止暴飲暴食,且不食用過甜食物,減少脾胃損傷;寒凝心脈患者要多食用溫熱食物,可少量飲酒,多進食散寒、止痛以及具有行氣作用的食物,禁食生冷食物;(4)情志護理。患病期間,由于經濟壓力、疾病疼痛等多種因素,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暴躁不安等不良情緒,應利用心理疏導、安慰、移情、適應、分析、暗示等情志調護方法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治愈信心與遵醫率,促進疾病恢復;(5)疾病預防。在中醫學中,正、邪與疾病發生有重要關系,認為正氣不足,則邪必侵之,因此認為邪氣是引起疾病發生的重要內容,需加強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首先應阻止六淫侵犯人體,減少正氣受損,及時治療原發病,定期進行復查;其次需保護正氣,抵御病邪,要求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嚴禁恣縱情欲、貪欲妄想,保持全身氣道通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
1.3 觀察指標[2]
從患者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以及角色功能等方面進行生活質量評價,可分為4個等級,得分大于等于51分,可視為優;得分在41分~50分,可視為良;得分在31分~40分,可視為差;得分小于等于30分,可視為極差。生活質量優良率=(優+良)/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優44例(80.0%),良9例(16.4%),差2例(3.6%),極差0例,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優良率為96.4%(53例);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優19例(34.5%),良23例(41.8%),差10例(18.2%),極差3例(5.5%),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優良率為76.3%(42例)。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主要臨床病癥有高血壓、運動猝死、心絞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臟病、高血脂等,對中老年人群生活質量影響極大。中醫學認為,該類疾病主要是心脈痹阻、心失所養引起氣血不暢導致的疾病,病性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病情變化快、易復發且病因復雜,需以預防為主[3]。
綜上所述,觀察組患者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以及角色功能等方面進行生活質量評分,其優良率為96.4%,對照組優良率為76.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優良率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中醫護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牟改變,袁艷琦,王小俠,等.中醫護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中的臨床意義[J].西部中醫藥,2019,25(9):90-91.
[2] 張爽.中醫護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中的臨床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9,5(2):104-105.
[3] 張格.中醫護理在改善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中的臨床意義[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24(15):3581-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