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賜國 解佳樂
摘 要:在高中各科教學中,物理教學難度是比較大的,由于其概念難理解、物理模型抽象、計算過程復雜、問題情境難以創設,所以現在許多高中生即使做了大量題目,成績依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文章重點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教學法進行了分析,希望為高中物理問題情境教學提供一些參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問題情境;分析方法;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5-0029-02
一、高中物理教學現狀
目前,高中階段還是存在文理分科的情況,基于大環境下的高考形式以及工作崗位的需求,學生選擇學習理科的比較多,出現了理科生多、文科生少的現象,而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有22000名初中畢業生,高中錄取人數才8000人左右,也就是說有一萬多人沒能上高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打工,一小部分人選擇了技術學校或中專學校。高中物理對于理科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考中的分值為110分。而高中物理對思維的培養要求比較高,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中物理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對學生的思維培養不夠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一節課下來主要強調結論的記憶,只要求學生記住一些解題的思路,沒有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的引導,思維的疏通,最后導致教學質量不佳。例如,學習質點模型時,由于該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再如,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關系的知識時,其中包含微元和極限思想,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一下子無法接受,甚至整個高中學習生涯都可能理解不了。再如,天體的學習,由于天體距離我們比較遙遠,學生難以直接感受,學習起來也比較困難。
(二)高中物理實驗流于形式
在高中階段,由于課程學習時間比較緊張,一些教師就采取講實驗的方式,將高中物理中一些需學生動手做的實驗講述給學生聽,所有的探究性實驗全部變成驗證式實驗,直接告訴學生相關實驗的結論,不探究結論是怎么得到的,也不讓學生進行理解,只讓學生對結論進行記憶,這就導致學生缺乏思考的機會,主動思考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在做實驗的時候,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的現象偏多。教師直接呈現結論,沒有問題引導,而學生缺乏思考,自主探究實驗的能力不足,缺乏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例如,在開展探究牛頓第二定律實驗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然而各種問題頻頻出現,最后教師發現沒有幾組學生能很好完成實驗。
(三)與學生缺乏互動
新教育理論倡導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愛。教師要多了解、觀察學生,開展課堂互動,減少枯燥無味的理論灌輸,多提問、多引導、多夸獎,使學生樹立自信心。
(四)學習沒有系統化
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常出現學習時間短、知識點多的情況,如果學生學習分散,則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學生學習的知識也較片面,容易遺漏遺忘,一旦學生遇到綜合性比較強的問題就很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
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是根據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而提出的,結合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有以下原則。
(一)適宜性原則
1.適應學生已有學習水平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知,現學知識和已有知識之間能很好地建立聯系,為學習搭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通過這一聯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概念,這是基于建構學習下的一種很好的模式,所以教師要基于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創設問題情境。
2.適應該年齡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可知,學生之所以稱為學生,就是因為他們的身心都還沒有成熟,人生閱歷還很淺薄,很多東西都還不懂,認知接受力還十分有限,需要被指導。所以,教師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要注意難易,符合教學內容,貼合實際。這樣的問題情境才能既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緊跟時代要求,獲得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3.適宜學校客觀發展狀態與經濟水平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財力支持與建設目標是有差異的。而教師在課堂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使用豐富多樣的實驗器材,所以各學校要分清緩急,制訂階段性計劃,逐步完善。
(二)興趣性原則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我們都知道,刻苦努力是取得好成績的前提,但不可否認的是,除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還有許多客觀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如教室環境、學生對該科教師的認識等,而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其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三、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彌補教學中的漏洞,是十分必要的。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新的教學理論、教學設備更能為教學服務。接下來,筆者主要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一)借助多媒體等進行課堂導入
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 PPT 等形式展示生動形象的物理圖片以及通過音頻和視頻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進而介紹學習背景以導入課題。在之前,筆者聽到過很多類似“讀書無用”“書蟲”等消極觀點,批判學生走進社會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其實,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學習理論知識,培養科學素養,同時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隨著教育體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科學教育理念的指導,物理課堂教學必將重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個人都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但大多數時候都以無法解釋而不了了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生活中的情境為先導,向學生提問,進而由淺入深,解釋原理。例如,在講解“光的折射現象:水中的筷子看起來像折斷的樣子”時,教師可以提問:“誰能用本節課的知識來解釋一下雨后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在教授“地球的自轉”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會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