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琳 鄭雪松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在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保護并傳承國家紅色文化資源、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紅色文化課程開發既可以通過將紅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他學科,也可以開發紅色研學旅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豐富傳統的教學內容,全方面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使其成為學生了解革命先輩、傳承紅色精神、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形成高尚道德品質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小學 ?紅色文化 ?課程融合與開發
【基金項目】2019年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背景下河南高師院校師范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19BJY018)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037-03
紅色文化涵蓋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無論是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來講,紅色文化及其遺產在中小學課程融合和開發中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將紅色文化與中小學課程相融合,用紅色文化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打通各個學科間的壁壘,豐富傳統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中小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歷史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紅色文化所具備的教育價值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紅色文化在中小學課程融合與開發的價值
(一)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紅色文化作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抵御外侮、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斗爭中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1]我國一直以來都極其重視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并堅定不移地將紅色基因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組成部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課程目標在新課程改革中被多次強調其重要性。而紅色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與課程的巧妙融合能夠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更深層次的補充與完善,從而促進中小學學生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深刻了解并學習我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
(二)保護并傳承國家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智慧的文化結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先進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紅色基因是需要傳承的,傳承主要是依靠青少年。在井岡山紅色研學旅行過程中,應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把井岡山精神、紅色文化的內涵闡釋出來,使青少年在了解井岡山紅色文化并頗有感觸的情況下,自覺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實踐者,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我國有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眾多紅色旅游基地,都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是革命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文化與中小學課程的結合有利于青少年進一步了解紅色文化,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加強愛國主義和紅色精神在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力,有效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學生成為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的主力軍。
(三)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讀萬卷書”重要,“行萬里路”同樣重要;學科知識重要,文化知識也同樣重要。紅色文化課程的開發不管是與其他學科課程融合,還是設置研學旅行等校本課程,都無疑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體會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不怕困難、愛黨愛國等精神品質,進一步影響其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特別是在紅色文化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意義上,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學生深入體驗紅色文化,感受先輩精神,實踐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研學旅行強調體驗、感受,要讓學生在‘行萬里路中,眼、耳、鼻、手、腳、腦等‘動起來,在‘潤物細無聲中對自然與社會有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直觀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辨析現象,提出并思考問題。”[3]學生的社交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學生的綜合素質隨之不斷提高。
(四)促進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全方位立德樹人的核心,除了具有明顯的人才培養的引領性,還具有較強的民族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等特征。“課程思政更加強化以‘人為根本出發點,正視人的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與終點歸結于人。”[4]紅色文化本就蘊含豐富的人文價值,我國很多“紅色基因名村”不遺余力地保護并宣傳紅色文化,因地制宜地將紅色文化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形成了既有紅色底蘊又有地方特色的獨特資源。學校為促進學科的綜合化,可依據當地的紅色資源優勢,提煉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內涵,融入相應課程,從而開發出既系統全面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深入貫徹新課改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的要求。這不僅加深學生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和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又能增加青少年一代對革命先輩的崇敬感,提高愛國意識,學習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團結一心等寶貴的精神品質,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價值觀念得到顯著改善。
二、紅色文化與中小學課程的融合
紅色文化與中小學課程的開發應考慮到課程結構、教學目標、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等關鍵因素,不僅要充分發揮顯性課程的作用,也要意識到隱性課程是對顯性課程的補充和提升。將紅色文化與中小學課程相融合,青少年通過學科課程的系統學習與活動課程的親身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中小學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歷史責任感,激勵青少年不斷開拓進取、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紅色文化與學科課程相融合
針對中小學課程結構,紅色文化可融入歷史、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語文、音樂等學科課程。首先,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年代共同創造,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將紅色文化和歷史學科中關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對相關事件或人物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品質的普及,使歷史事件與紅色文化相互作用。另外,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愛黨愛國等情懷。文化又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其中紅色文化凝聚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品質、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美德,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及教育價值,對思政學科的教學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文化生活應成為思政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重視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學生通過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思政課的學習,逐步加深對我國優秀紅色文化的認識,促進中小學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紅色文化與活動課程相融合
紅色文化與活動課程相融合是以紅色文化為教育內容,以研學旅行、歌詠比賽等活動為教育方式,學生在紅色文化與活動課程的交互作用中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促進我國紅色精神的傳播和發揚。
其中,紅色文化研學旅行課程充分利用這些承載著革命先輩精神的紅色文化,將其轉化為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紅色理論的補充。課程通過走進紅色革命教育園區,讓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觸摸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紅色文化研學課程一方面給予學生走進社會、參與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用紅色文化對學生的洗禮和感染加深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將紅色文化發揮的精神力量與當代教育完美融合。
紅色經典詠頌比賽這一活動課程就是積極地將紅色文化這一元素融入學校舉辦的活動中,主要形式為對紅色革命歌曲的學習及以“紅色經典”為主題的歌詠競賽等。音樂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渲染力和感染力,通過號召中小學學生學習紅色革命歌曲、參加紅色文化歌詠競賽,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抑揚頓挫的音樂節奏中感受先輩的偉大精神、追隨先輩的足跡。
(三)紅色文化與隱性課程相融合
紅色文化的學習并不是簡單地進行灌輸和填鴨式的理論講解,應該以一種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對其進行宣傳和教育。隱性課程作為學校顯性課程的補充,成為弘揚和學習紅色文化的重要路徑,不僅體現在學校建筑和校園環境上,也包括教師的教育與管理理念等。育人環境可以通過校園建筑、宣傳標語等形式營造一種濃厚的紅色氛圍,使學生隨時隨地了解紅色故事、感悟紅色精神。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學生學校生活最密切的接觸者,要深化自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紅色文化,發揮出紅色文化的教育力量,使自己成為紅色文化最有說服力的宣傳者。紅色文化與隱性課程的融合使學生在物質性與觀念性兩類隱形課程的相互作用中,被紅色文化孕育滋養,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無疑能提高其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自覺主動地將英雄人物及革命先輩的紅色精神融入自己的價值觀,并積極承擔傳承優秀紅色文化的重任。
三、紅色文化在中小學課程中的開發與實施策略
(一)課程開發重視主體多元化
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鐘啟泉認為:“學校中的課程是以學校為開發主體的課程,作為課程的實體——學生的學習經驗,是在課堂教學中由作為教的主體——教師,與作為學的主體——學生,共同創造的。”[5]在紅色課程開發中,學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教師作為一線工作者,能及時了解并反饋真實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除此之外,民主參與是課程開發的顯著特點,家長、學生也同樣是紅色課程開發的重要參與者。每個主體都要意識到并承擔起課程開發的責任,各主體之間要及時交流和反饋,從而提出并制定切實的開發方案,促進紅色課程開發系統有效地進行。
(二)課程實施強調學生主體地位
紅色文化課程主要是以當地的紅色資源作為依托,進一步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教育,力圖提高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課程是著眼于學生真實生活與未來發展的教育,而這種思想層面的教育不同于既定課本知識的灌輸,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必須被重點突出。“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學習者為中心,關注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與長遠發展,使學生在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的有機結合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將價值判斷轉化為行為選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
(三)開設紅色文化教師培訓課程
紅色文化課程不同于傳統的學科課程,教師除了要了解相關的紅色文化及歷史背景,且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外,紅色文化與各學科間融合的教學技巧更是極其重要的,生硬的教學手段只會起到1+1=1+1的效果,學科之間的壁壘并沒有被打破,學生只是在一堂課上學到了兩門學科的內容。巧妙的教學技能是將兩者完美地融合,起到1+1=2甚至是3的教學效果。因此,一方面要積極開設紅色文化的專業培訓課程,另一方面要重視教師對紅色課程的認識和理解,提升教學技巧,將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融進課堂、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紅色文化課程質量的重要保證,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是使紅色文化課程真正得以發揮作用的關鍵。
(四)加強學校與地方之間的配合
中小學學生長期生活在倍受保護的校園溫室中,接受著系統的知識教育,缺少走近社會、接觸大自然以及集體活動的機會。但新時代的教育強調“在做中學”“教育回歸生活”,一定的社會活動體驗與實踐經歷對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學校方面必須積極與地方相關部門配合,并選派優秀的教師進行實地考察,走進紅色文化基地;地方上也要結合學校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請專業人員對學生和教師開展紅色文化課程的培訓與教育,兩者間相互配合,以當地的紅色文化為教育內容,再圍繞教學技能、培養目標、紅色文化理論知識等多個層面進行系統完善的教學與培訓,并切實制定一套具有高可行性的紅色文化課程的教育實施方案,指導學生參與并學習各類紅色文化實踐活動與學校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張文,王艷飛.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2016(23):126-127.
[2]王偉年.井岡山紅色研學旅行發展思考[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4):20-27.
[3]高峽.研學旅行教育價值再認識[N].中國教師報,2019-09-25(7).
[4]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5]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69.
[6]林倫學.依托紅色資源探索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途徑[J].基礎教育課程,2018(10):12-15.
作者簡介:
金琳琳(1997年-),河南漯河人,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9級研究生。
鄭雪松,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