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紅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實行,國家越來越重視將傳統經典文化融入音樂課堂之中,希望能夠將經典的詩詞與音樂相結合,創建優秀校本課程。本研究希望培育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與背誦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出具有優秀品質的學生 。
關鍵詞:音樂課堂;古詩詞;分析
在實踐的過程中,小學音樂教育始終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學方針 ,將開發學生興趣作為課程的主要培育點,鼓勵讓學生在學習音樂課程的同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
一、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選擇合適的詩詞
詩詞之所以具有經典性,是因為雖然經歷過時間的沖刷,但它還是具有歷久銘心的魅力,能夠為不同時代的人所喜愛,能夠帶領學生領略古代的魅力。首先經典的詩詞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而源遠流長。與中華文化一脈相傳,永遠保持著無法斬斷的聯系。
例如詩經唐詩宋詞和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中華民族經典文化上的一顆顆明珠。同時,教師在選擇經典詩文時,一定要注意適宜性,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飽受盛名的經典詩文。但是在教師進行選擇時必須細心挑選,過濾掉那些并不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詩文。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閱讀水平。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詩詞的需求方面主要體現在“純潔與愛國”上。一些歌詠愛情,感時傷春的詩詞并不適合小學生閱讀。例如,在音樂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以《中國少年說》為例,根據中國少年說的歌詞進行編曲,并組織學生進行合唱。在合唱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詩詞的興趣,達到將經典詩詞融入音樂課堂的目的。
二、如何在音樂課堂中進行實踐活動
在詩詞進校園的過程中,首先就需要營造出“閱讀經典”的氛圍,將傳承詩詞文化融入校園的各方面建設之中。讓學生置身于校園之中就會被經典的詩文所吸引。教師可以通過開辦讀書會,舉辦畫展,舉辦歌唱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理解經典詩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古詩文進行譜曲工作,讓學生對古詩文進行演唱。對于一些有特長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進行演奏。通過為古詩文填寫曲譜和讓學生進行演唱或演奏的方式來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例如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舉行合唱比賽。教師:“同學們,為響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活動,校方決定舉辦優秀詩詞合唱比賽,希望同學們可以踴躍地參加,并進行歌曲的編撰工作。”同學:“好的老師,我們希望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選拔,挑出綜合能力比較優異的一組同學去參加比賽。”“我們所準備的節目是歌頌友情的詩詞,李白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們將以不同的形式將這首歌表現出來。”“好的,那么接下來就一組一組的進行表演,以大家投票的方式選擇出最好的一組,老師會進行獎勵。”鼓勵學生擁有敢于表達自己的自信心,接下來擁有特長的學生可以以古箏,長笛的形式進行接下來的表演。
三、在實踐的過程中 如何使學生產生興趣
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學生的興趣,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審美水平還比較低,如果單純地以講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很有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和家長對音樂課普遍不重視。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要改革教學方法,學會在課堂實踐中有所創新。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進行視頻教學。通過播放一些跟詩詞音樂有關系的優秀的電視節目,來作為這場音樂課的開端。如《經典永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通過給學生觀看這些優秀的綜藝節目讓他們更加尊重中華傳統的詩詞文化,對音樂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為他們樹立榜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如今,音樂快餐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隨著電腦和手機不斷的進入學生的生活,大部分學生對音樂定義的理解較為模糊,認為流行音樂就是好的音樂,但流行音樂顯然并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從與學生的交談中得知他們之所以會喜歡通俗音樂,是因為通俗音樂已經通過社交軟件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歌已經明顯不適于小學生的傳唱。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工作,通過讓學生不斷接觸由古詩詞改編而成的歌曲,讓他們產生好奇,并讓他們根據愛好進行選擇。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領其聲冠其情”。 在實踐的過程中本人發現,學生們對于情懷有所追求。對愛國主義詩歌的興趣要明顯濃厚。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岳飛的《滿江紅》,當渾厚的聲音響徹整個課堂的時候,學生們的愛國情懷被徹底地激發出來。
四、結語
如今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強,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而中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更有責任和意義將中華的優秀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在這些天的實踐中我發現,創新之后的音樂課得到了學生積極的響應。很多學生在進行古詩演唱過程中提高了自信心,對傳統詩詞的文化更是有了很大的興趣。 本篇論文針對將中國傳統詩詞文化融入音樂課中的實踐方法進行討論,使整個音樂課堂在不斷優化中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1] 王業.詩心璀璨,且歌且行——小學古詩詞吟唱教學法的實踐之路[J].新課程·小學,2019(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