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蓉
摘要:在新課改相關要求之下,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均應重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升學生在各科學習中的整體知識掌握能力,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各學科教學應實現的最終目的。小學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藝術創作和藝術賞析能力的基礎課程。人可以不具備很強的藝術創作能力,但不能完全失去對藝術和美的鑒賞能力,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一直以來受到重視。美術教學離不開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成為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思考內容。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觀察能力;培養方法
包括很多其他學科教師在內,很多人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目標存在錯誤的認識。小學美術并不是一門單純“教畫畫”的課程。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應掌握對各類物體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將自身所想,變為筆下所畫的能力。美術是藝術的一種崇高形式,小學生雖沒有更高的藝術思維和藝術理解能力,但在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中仍要重視對學生基本藝術素養的培養。觀察能力是包括美術在內一眾藝術類型的重要技術能力,培養好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實現小學美術的教學目標。本文將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具體措施進行分析。
一、培養學生的美術觀察興趣
觀察能力是藝術鑒賞的基礎能力之一,小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想要使其具備更好的觀察能力,首先應培養其在美術觀察方面的興趣。興趣是各種行為的最佳驅動力,學生有了相應的動力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美術觀察。以人民藝術家齊白石為這一課例,本課是典型的欣賞和評述課,教師應帶領學生充分了解齊白石先生的人生履歷以及美術作品,而不同學生對于不同畫作的感興趣程度差異比較大,因此教師可以在本課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在課件內融入一定的其他名畫師畫作,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激發其觀察興趣,對相應畫作進行仔細分析。只有當學生有了相應的觀察興趣后,才能保障其對畫作進行仔細認真的觀察。
二、觀察方法的教授
(一)整體觀察法
整體觀察法是寫生過程中對相關目標物體進行觀察的一種常用方式。整體觀察法的重點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形的觀察,其二是對明暗調的觀察。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應讓學生掌握整體觀察法的運用技巧,同時要讓學生利用整體觀察法來分析描述相應的藝術作品或繪畫目標。關于形的觀察要注意讓學生對目標物的整體形態進行觀察,分析其曲線情況。要注意采取從整體到細節的方式先整體觀察再觀察其細節。而明暗調觀察,則主要包括對基礎色調的觀察以及對區域性色調的觀察。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整體觀察法,能夠最大限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二)細致觀察法
相對于整體觀察法,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細節特點,當人們從整體上對某一景物或事物進行觀察時,得到的是一種感受,而從細節方面再次進行觀察,則往往能夠得到不同的美觀感受。所謂細致觀察法是要求學生對相應的繪畫目標進行細節觀察。舉例來講,當學生以蝴蝶為繪畫目標來進行繪畫時,整體觀察法要求學生對蝴蝶的整體形態以及主體部分、整體色調進行觀察,而細致觀察法則要求學生對于局部區域的結構特征以及色調內容進行分析,包括蝴蝶翅膀某一部分的曲線、蝴蝶的觸須等具體部位。通過細致觀察法,能夠培養學生較好的觀察習慣,使其細致入微地對繪畫目標進行觀察分析。
三、課外及其他學科學習中的美術觀察
小學美術教學中不應將觀察能力的培養,全部集中于課堂教學之中,其實生活之中處處都有美的景色或美的事物,當學生具備了發現美的眼睛后,就能夠在學科課堂教學以外去進行相關的美術觀察,進而提升觀察能力。另外一些其他學科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對美術觀察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而這些都是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過程中應重視的內容。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觀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課外活動時間對外部景物或事物進行觀察,同時在其他科目學習過程中,借助于美術觀察理念對相關圖像進行觀察分析。學生具備較好的觀察思維和觀察興趣后,學生在課外活動以及其他科目的學習過程中,都能夠適時進行美術觀察,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
四、結語
小學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觀察能力,是強化其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具體措施進行分析明確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具體方式,希望能夠對小學美術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吳佳輝.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001):79.
[2] 史瑞.“還”課堂給學生,上“活”小學美術欣賞課[J].神州(上旬刊),2020(014):130.
[3] 孫慧萍.打開小學美術之門的策略探究[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001):74.
[4] 陳愛華.淺談小學美術色彩教學[J].視界觀,202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