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摘要:“互聯網”為高校工會工作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機遇,高校工會應充分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融合到工會日常工作中,構建一個具有豐富體系、完整結構、涵蓋廣泛的新型“互利網+”信息化平臺,繼而為服務教職員工帶來便捷。
關鍵詞:高校工會;以人為本;“互聯網+”;工作
引言: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促使我國大量行業性質和行業狀態發生了改變,而高校工會作為高校黨建工作開展的主要部門,其工作模式也在信息化時代里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工會以開展黨建工作、維護教職員工各項合法權益為主要工作內容,新時代背景下,要求高校工會不僅需要在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上跟緊時代步伐,同時也要做到以人文本,更好的為教職員工解決切身問題。本文將就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的高校工會“互聯網+”工作模式進行綜述,以期為提高信息化時代的高校工會工作質量、工作效率提供參考。
1高校工會工作模式原則
1.1以人為本原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使了社會工作信息渠道和話語體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共計和信息資源更加廉價和容易獲得,各類應用服務的推廣也更加快捷,人人都享有創新創業、創造價值的機遇。互利網所提出的“以用戶為本”的價值觀更是推動了服務和媒體更加親民化和個性化。而高校工會作為黨組織聯系群眾的紐帶,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組長,其應該順應“互聯網+”時代進程,切實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新審視、思索、定位高校工會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在應用“互聯網+”技術時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為教職員工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服務,為充分發揮教職員工的個性和潛能創造機會和舞臺。
1.2便捷高效原則
近年來我國政府先后提出了大量意見,號召各類組織機構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辦事流程拜年祭誒嘿以及服務水平高效化,各類政府服務部門的工作流程被精簡,辦公業務也更加便捷,各類服務工作也向著信息化、便民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技術為建立一個安全、高效、便捷的移動信息化辦公模式提供了技術基礎。高校工會在這個背景下也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優化為教職員工服務的各個流程,為其提供一個高效的服務渠道。
1.3信息共享原則
高校工會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應重視工會工作與教職員工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建設,本著信息共享原則,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校內各級工會組織和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統一、動態的管理。同時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打破信息壁壘,加大與上級工會、兄弟高校工會、政府部門以及學習內部相關組織的數據交換力度,以便于能夠及時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精準的掌握到教職員工價值需求和合理訴求情況。
1.4聯合互動原則
高校工會在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優勢,堅實線上線下聯動,突破傳統線下時空限制和工學矛盾等問題,將部分線下服務功能盡可能延伸到線上,在校園內打造一個全覆蓋、全天候、全過程的服務網絡體系。同時加強工會與教職員工、校工會、分工會、之間以及工會與高校其他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以及協同聯系。拓寬高校工會的服務資源,將各類服務教職員工的項目實現網上一站式整合,將基礎分工會具有優勢的特色服務項目通過網絡擴大到整體工作中,以便于能夠更好的滿足高校教職員工的需求。
2高校工會工作模式構建途徑
目前,在北京已經建立了12351員工服務平臺,以便于能夠全方位為員工系統提供網上服務,同時各類一體式互聯網學習平臺也在不斷的涌現,為我國高校工會構建“以人為本”的“互聯網+”工作模式指明了方向。為了滿足廣大教職員工的需求,提高教職員工的幸福感,高校工會要以優質、便捷、多元化的服務作為核心,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打造一個精準服務教職員工的綜合性平臺。
2.1以教職員工生活需求作為導向
高校教職員工日常需要滿足的需求主要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和婚戀、交友、子女教育以及贍養父母等現實欲求中,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其對于網絡生活服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希望能夠從網絡服務平臺獲得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務。故而高校工會應從群眾性普惠性生活需求方面出發,將服務對象擴展到全體會員,再以“智慧校園”作為依托,不定時更新所有工會會員信息以便于能夠及時、準確掌握所有會員信息,及時了解到教職員工的各項生活需求情況。
2.2以發展需求為導向建設網絡學習平臺
高校教師以教學和校驗作為日常主要任務,而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其多希望能夠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獲得進修機會,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而大數據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類智慧教學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迫使教師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斷改變。高校工會應深入了解和滿足教職員工的發展需求,為其營造一個提供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的良好氛圍和學習平臺。為此高校工會一方面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在工會網絡平臺上加入各類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并通過設置管理激勵機制等措施,引導教職員工自覺擴大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線上線下聯動,定期組織教學、科研方面成績優異的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幫扶指導工作,積極推動學校教學質量。另外高校工會還要充分發揮出教職員工的主人翁精神,滿足其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需求,建立教職員工能夠廣泛參與的信息化交流平臺,為其信息溝通提供一個互動取得,推動學校管理由單向管理向著雙向互動所轉變。
結論:
要做好“互利網+”高校工會管理工作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才能充分發揮出高校工會的職能優勢,維護教職員工的核心利益,確保高校工會工作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謝淮北.基于5G 技術“互聯網+”高校工會管理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大眾科技,2020,22(09):156-157+155.
[2]王迎澤.淺析“互聯網 +”時代高校工會工作管理模式創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8(04):25-26.
[3]葉許可. “互聯網+”時代高校工會工作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發展研究,2017(02):102-105.
[4]任慶薪.“互聯網+工會”模式下高校工會工作創新思考[J].營銷界,2019(3):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