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翎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逐漸形成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閱讀教學方式。語文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以及文化。小說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有其特性。文章旨在通過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小說這類文體的教學策略,從四個角度提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小說策略
小說這一文體在以前蘇教版教材中就屢屢出現,如《船長》《愛之鏈》等文章也是文體鮮明。在部編版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編排了古典小說,而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編者首次對于學生學習小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因此,在小說這類文體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幫助學生把握其文體的特點,更應該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導向,并立足于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探索小說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 讀寫共生,強化語言建構和運用
(一)美讀,激發語言表達的興趣
小說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小說的語言美與不美,并不在詞藻是否華麗,而在它能不能給讀者帶來感覺、視覺、聽覺和嗅覺等全方位享受。要能讓讀者閱讀的是文字,感受到的卻是聲音。它不光能傳達人喜怒哀樂的各類情感,其語言文字自身富有生命活力。美美地讀一讀這樣的句子,學生很感興趣,很想表達。
例如,《橋》這篇文章的語言就很有特色。首先是短句多。這篇文章自然段簡短,500多字的小說竟分成了27個自然段,形成了急促、緊張的節奏,讓人在朗讀中無形之中產生頓挫、緊迫之感。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到短句,通過美美地讀讓學生進入那個大雨滂沱、洪水肆虐的情境,學生入情入境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而最好的方式仍是朗讀。如老漢的語言描寫為什么總是用這么簡短的語言呢?通過美美地讀,讓學生體會情況的危急,這是情勢所迫。再讓學生反復地美讀,讀得有力、讀得急促、讀得干脆,讓學生在品讀中體會小說的語言美,從而徹底激發言語表達的興趣。
(二)品讀,搭建語言表達的支架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單元語文要素也提出: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因此,人物形象的品讀往往是小說的重點。教師在讓學生品讀人物時,除了感受其形象之外,更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如何來表現人物形象的。讓其留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從而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搭建支架,讓表達更有方向。
例如,在教學《窮人》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細細品讀,體會桑娜的人物形象。其中,我重點關注了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通過品讀,破解了其復雜心理活動的密碼——一連串的特殊標點符號。讓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體會特殊標點符號的作用,打通了由讀到寫的通道。
(三)演讀,構筑語言表達的載體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而小說的人物描寫中對話描寫是用來推動情節的主要工具。因此人物對話是小說閱讀教學中的重點,讀出人物語氣,讀準人物情感,再加上神態、動作有助于深化對人物、情節的認識。而演讀,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能在學生的心中激起強烈的讀課文的欲望,并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這是最好的教育教學手段。因此,小說教學,我們可以通過演讀的方法,構筑一個學生言語表達的載體,讓學生的情感有歸宿。
例如,在教學《窮人》時,漁夫歸來后,桑娜和漁夫之間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我先讓學生品讀文字,從中體會桑娜和漁夫的樂觀、勤勞和善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關注提示語,同桌分角色練習著演一演。學生一下子就得到語言表達的舞臺,練得很認真。在上臺表演的時候,加上了動作:如拖著漁網、撓撓后腦勺、拉開帳子;加上了神態:不敢抬起眼睛看、皺起眉、變得嚴肅等,將這段對話精彩地演繹了出來。不僅讓學生敢于表達,還令學生對桑娜和漁夫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謂一箭雙雕。
(四)寫作,充盈語言表達的方式
小說一般都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情節設計往往是小說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環境描寫則更好地凸顯了人物形象。在美讀、品讀、演讀的過程中,會呈現出許多語言表達的方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失時機地抓住機會寫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的言語表達更豐富。
例如,在教學《窮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想”的不同表達方式,體會提示語的不同位置的變化。在學習完漁夫和桑娜的對話后,關注到“連個人沉默了一陣”,此時,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用上特殊標點符號,把此時桑娜的心理活動寫清楚。學生在表達的時候就更多樣化了。
二、 思辨共融,促進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一)思維導圖,提高邏輯思維的深度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非常簡單又高效的學習工具,是整合教學內容、優化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思維導圖具有直觀性、便捷性、靈活性、拓展性等諸多優點,有利于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其想象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節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指在小說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藝術描寫的環境中,由于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人與環境間的矛盾沖突,而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發生、發展,直至解決的整個過程。它通常由一組或若干組具體的生活事件組成,在一條基本情節線索的統領下包括許許多多的細節。學生品讀小說,通常也是被一波三折的情節所吸引,而這也是難點,這導致學生很難一下子就能概括出小說的情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用思維導圖梳理情節能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把握住小說的情節。例如,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我就將思維導圖展現在了黑板上。
這樣的思維導圖直觀地展示了《窮人》的情節結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個性辯證,訓練批判思維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