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摘 要:語文課程性質,一直是語文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文章從這一界定角度入手,解讀語文課程屬性的意蘊、價值和實現路徑。深入剖析語文課程在發揮育人功能、培養核心素養、促進學習方式轉變和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價值。從整合教學目標、理解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教學過程、全面進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探尋一條語文課程的實現路徑,進一步系統化提高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上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程性質;育人;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的性質一直是學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只要有語文課存在,關于‘語文的內涵和外延的討論可能是沒有休止的,語文的性質問題也會成為一個長期的話題。”文章將從語文學科性質的界定入手,解讀語文課程屬性的意蘊、價值和實現路徑,深入剖析語文課程價值,探尋一條語文課程的實現路徑。
一、 語文課程性質的意蘊
(一)歷史上百家爭鳴
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首先要梳理歷史上對于語文課程的爭鳴。按照不同的時期,形成五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清朝時期,語文課程強調實用性;“文革”時期,語文課程強調思想教育性;20世紀七八十年代,語文課程強調工具性;20世紀90年代,語文課程強調人文性;21世紀以來,語文課程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實用性,指學習語文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實用價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時代的發展,急需有識之士采用實業來救中國于水火。培養實用型人才成為當時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性學科也要求具備實用性。
語文課程的思想性,指語文課程教育國人接受統一思想并堅定不移地認可和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的語文學科一直存在“泛政治化”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語文學科本身的學習規律和學習任務。“大躍進”時期,更加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語文教育主要是輔佐政治教育。這一時期語文課本內容也呈現以政治教育為主。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強調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點對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1978年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1980年他又強調:“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善于使用這個工具,就無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說就不能做人。”葉圣陶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實用價值,權威解讀語文課程工具性的性質。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指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感染。語文課程是每位學生都必須學習的通識課程,基礎性學科。語文課程是語言文字、文學和文化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感知祖國漢字的文化美、意蘊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獲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美。
2002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做出如下界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再次明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至此,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基本達成共識。
(二)新課標的界定
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結合新的時代背景,語文課程有了新的定位。“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這一定位,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外延,不僅是日常語文教材中的文字學習是語文,生活、工作中的所有和聽說讀寫相關的活動都可以是語文,真正體現語文學科滲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處處皆語文。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強調語文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它也是涉及數學、外語、政治、地理、物理、化學、歷史、天文等多學科知識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語文知識的范圍涉及面廣,語文知識的學習方式同樣也是跨媒介、多元化、智能化的。在新時期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的時代,催生語文課程的學習要綜合化,與時代接軌。語文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的綜合性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對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提出實踐性的要求,語文課程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語文課程最基本的是培養學生讀懂文字,能夠在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會說話,能聽懂,能寫作應用性文體。因此新高考語文改革,著重培養學生運用文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語文課程學習,不再只是局限于課本教材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學習,實踐的學習。
二、 語文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價值
(一)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
語文課程作為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理應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對共產主義認同,對國家價值取向認同。語文課程是基礎性通識課程,每一位學生都應學好語文這門基礎課。教材內容的編訂要選取有教育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經典文本,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審美得到提升,文化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華。
(二)培養四大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四大核心素養,分別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作為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也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四大核心素養密不可分,形成一個整體全面的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