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霞
摘? 要:在新課改之后,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一門學生必修的科目,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念的一門學科,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道德感,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是培養綜合性素質人才的重要教學保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促進學生產生共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本文主要通過對三年上冊《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五年上冊《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兩個單元教學內容的講解,來闡述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激發學生愛的情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的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7 -0163-02
Stimulate Students' Emotion of Love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LIANG Shixia? (Bailin Central Primary School,Fud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he teaching of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has become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students. The teaching of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is mainly a subject that cultivates students' ideas.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morality 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discipline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 for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l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empathy among students and inspiring students' feelings of love.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love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by explai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two units: "Home is the warmest place"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and "Our Country,Our Home"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
【Keywords】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Core socialist values;Emotion of love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大層次,如同一個金字塔形,由下到上: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位于金字塔的最頂端,它是指個人成長與發展,使自身潛能得到發揮,最終實現理想的需要。可見,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如果情感這一需求沒有滿足,那將直接影響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
1.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
(1)以政治認同為指向,突出價值引領
在教師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和明白,所有公民都是國家的一部分,國家是公民的庇護傘,公民是國家的建設者,個人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有關國家利益的事情都不是小事。例如《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要求教師在教學的期間讓學生正確認知我國的領土面積,了解我國的地理位置,明確我國所有的海陸疆域都是需要公民一起共同守護的。只有每一個人都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有愛國的情懷,才能團結一致,抵御外敵,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重擔。
(2)以理性精神為指向,彰顯人文底蘊
在教師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國家的秩序建設離不開不斷地糾錯和改正。道德和法治是社會行為的規范,所有公民的活動都要遵循法治的原則,所以法律不能約束的地方,需要道德進行人為的約束。在教師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引導學生對道德約束和法治規則的條例進行思考,思考為什么法律法規如此設置的原因。有了這個思考的內容,才能了解法律法規設置的重要性,從而成為法律法規的支持者、維護者,樹立法治的意識,對于法律法規上設置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結合目前的社會背景,進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幫助學生了解道德法規背后的人文因素。許多的法律法規都需要結合當地的人文特點進行具體的分析,中國的法律在不同的地區也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慣和風俗。
(3)以法治意識為指向,培育法治信仰
應試教育作為我國當前最主要的教育類型,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方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注重個人思想培養的學科,樹立法治意識才是這門學科開設的目的。過分執著于考試成績,會影響整個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教師對規則機械化的講解,不利于學生深入了解規定的內涵和執行規定帶來的重要影響,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也不能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道德教育是要求學生能夠有社會道德感,與他人能夠產生共情,盡可能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枯燥的知識點的劃分并不能讓學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