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隨班就讀是指特殊兒童在普通教育機構中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種教育形式。以全納教育理念來看,每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對隨班就讀的學生除了按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外,還要針對隨讀生的特殊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務,同時,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愛好和學習的需要。因為隨班就讀學生的“與眾不同”,所以其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階段 ?隨班就讀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策略
在我們的教育對象中,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因素,在學習方面有障礙,自然而然成了隨班就讀的學生。
在當下的學校教育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類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較慢,具體表現為記憶、思維效果不良,學習感到吃力,跟不上正常的教學節奏,只能隨班就讀。由于這類特殊的學生群體與班級同學存在著明顯額的差異性,如果教育者不及時關注他們,會使學生敏感地認為自己遭遇遺棄,因而或自我封閉,或破罐子破摔,或認知扭曲等,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因此,作為一名教育者,對于著類學生群體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關心、幫助與教育,促使其心理健康地發展,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引導隨班就讀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就隨班就讀而言,他們比一般學更渴望得到關懷和愛撫,這種需求在他們身上表現為希望同學能和自己交往,希望老師親切地與自己交流等。教育者如果對隨班就讀學生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漠視了他們的存在,往往會影響到本班其他學生關注他們的存在。從而阻斷了這些孩子與其他人交往的機會,使這些孩子更加孤立起來。由于缺少交往、溝通,他們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人愛,沒人疼,導致學生自我封閉。
因此,關注隨班就讀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點就是要關注他們的存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一)重視師生目光交流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在課堂上及時與學生目光交流、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減少做小動作想想開小差的機會。隨班就讀的學生,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聽不懂,學不明,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游離教學過程。這時、往往就需要教師多觀察。課堂上,我總是及時察看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表現。有時我發現他們在做小動作我就盯著他們看,當他們全產生想法,老帥時時在看我.我要聽老師講課。自我意識自然確立起來。
(二)引導同學之間互相合作
會話是人與人進行聯系的有效手段,互相合作,既能彌補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又能增強同學之間的感情。在教育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把隨班就讀學生與班級中的優等生分配在一起,共同參與活動,共同參與學習。例如課間游戲,指定學生跟他們一起玩;課堂討論,把他們安排到討論小組中一起說;課后練習,讓班中佼佼者幫助他們做……久而久之,在這種互相合作的過程中,班級學生自然就把他們視為集體中的一份子,忽略了他們的個別差異。另一方面,對于隨班就讀學生來說,在這種長久的合作中,他們與同學多了交流、交往的機會,認識到了自我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參與到集體中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長期這樣,能消蝕他們心靈的陰影,使他們向往班集體和班級生活,滿足他們對關懷、愛撫的渴望,促進了他們的社會化過程。
二、引導隨班就讀學生正確評價自我
隨班就讀的學生內心更渴求尊重,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個體對自我作出積極評價和要求他人承認自己的人格與能力的精神需要,它能使個體克服自身缺點、奮發進取,以維護自己在集體中的聲譽和地位,滿足尊重的需要,能使自己相信自己力量和價值。因此,關注隨班就讀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點就是關注他們的價值,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我。其做法有:
(一)創造機會讓他們體現自身的價值
隨班就讀學生中往往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教師應考慮到這種個體的差異,盡量創造機會讓他們適當地表現,丟掉“我笨”“ 我無用”的思想包袱。例如在課堂上一般的提問他們回答不出,那就讓他們讀讀簡單的詞語、寫寫字,從這此簡單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成功。再如本班的兩位隨班就讀的學生,一位人大力大,在校運動會上,我讓他參加投壘球比賽,另一個跑得快,我讓他參加跑步,結果兩位同學都在運動會上得到了名次,為班級取得了榮譽。他們本人和全班同學都覺得為班級作了貢獻,自身存在的價值得到了體現.奠定尊重的基礎。
(二)及時評價讓他們認識自身的價值
評價是教帥對學生行為的斷育,客觀而恰當的評價,不僅能總結學生過去的價值十又能激起學生再勞動的積極性。特別是隨班就讀的學生,哪怕只是細小的一點進步(這種進步在一做學生身上可以避而不談),教師也要及時評價,讓其“閃光點閃亮光”。例如會寫幾個生宇,老師就應評價:“XX同學個大學會寫本課的生字了,有進步。”他衣服穿得干凈了老師應評價:“XX同學今天可真干凈了,大家應該向他學力。”他上課時聽老師講課,老師應評價:“XX 同學個大學習可認真了,老師員歡這樣的孩子。”諸如此類的評價,雖不是越多越好,但也應做及時,以多鼓勵表揚為主。
三、引導隨班就讀學生正確完善自我
素質教育是立足于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的,考試成績等,文化知識接受力差并不意味他什么都不行,對于隨班就讀的學生更應重視這一點,教師要關注隨班就讀學生的心理健康,更應該關注他們的成長,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鼓勵他們向著“最近發展區”遞進,走上個性化的自找發展道路,完整自我。其做有:
(一)遵循個體成長規律
個體的成長具在一定的規律的教師必須依據個體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活動。過低或過高的要求只能阻礙學生的成長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就隨班就讀生而言,他們在文化知識方面的學習落伍于一般學生,教師應看到這一點,考慮到這一點,放低對其學習的要求,讓他們減輕學習的壓力,避免心理上的超負荷。
(二)把握其成長特色
隨班就讀學生并非一差俱差,在他們身上也存在著長處,存在著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把握,鼓勵他們振奮起來。例如針對他們有的繪畫方面較優異,就應該激發他們繪畫的興趣,教給他們繪畫的方法,讓他們越畫越好,越畫越有興趣;針對有的人字寫得不錯的特點就應該在寫字方面多加以指導,手把手地教,讓他能寫一手好字;針對有的人愛唱歌,就以唱歌訓練為主。總之,讓每一個隨班就讀學生都能在較突出的一面獲得快而好的發展,形成特色,自我完善。
四、給予隨班就讀學生更多關注與愛護
(一)落實因材施教
任課教師在備課時從隨班就讀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他們的特殊需要,減少教學內容,降低教學要求;課堂的教學設計中體現對這部分孩子的指導;對特殊學生的作業本、試卷實行面批,及時輔導訂正;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薄弱對他們作個別鋪導,并記好輔導記錄,使他們學到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
(二)關注學生成長
在座位安排上,我們把隨班就讀生安排在離講臺較近處,便于課上老師更多的關注: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特別關注隨班就讀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做一些基本的習題,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每位任課教師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做好隨班就讀生的家訪工作,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使隨班就讀生保持快樂的心情,不斷提高隨班就讀生的成績。
隨班就讀學生不是班級中的“廢品”,也不是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包袱。教師應關注他們, 愛護他們,發展他們,讓他們也與一般學生一樣正常地學習、活動、生活,消除滋生他們不良心理的“溫床”,讓他們身心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師資培訓用書》作者:華國棟,著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月。
(2)《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作者:鄧猛,著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年9月。
(3)《淺談隨班就讀學生的管理》 網址:http://www.doc88.com/p-543895159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