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道清
摘要:新課改的全稱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國教育史上已經經歷了很多次的優化改革,而在21世紀的新課改中,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構建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結構,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等多個方面入手,促使學生能夠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因此在現代高中教育當中,融入了信息技術教學,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專業型人才需求不斷加大,信息技術成為了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知識技能之一,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不但要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更要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以響應新課改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新課改背景下,對高中教學的結構有了很大的調整,在傳統高中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完成高考、順利過渡到大學階段,不論是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標都是以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知識教學為主。而新課改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得到了新的認知。當前信息技術成為了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對于信息技術的教學也應當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根據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來制定新的教學計劃,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因此本文就針對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幾點提高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一) 缺少實踐性
傳統信息技術教學,雖然也會有學生在電腦上操作的課程安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學生所學習的內容無非就是將教材內容轉換到電腦上,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按步驟操作,雖然完成了教學的任務,但是卻缺少了實踐性。導致學生了解了理論知識內容,但是卻不會應用于實際生活,更不知道該如何將知識內容相互關聯進行創新,降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價值。
(二) 教學方法單一
信息技術的綜合性需要教師以多種教學方式來體現,但是在當前教學當中,依然是以課堂知識理論和電腦操作為主,這樣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體現信息技術的綜合性,導致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少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無法到達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三) 教學目的不全面
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提出了針對性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究意識、合作能力等多種思維方式,并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由于高中是學生重要的轉折點,而信息技術并不是高考科目,所以教師的教學目的僅是為了能夠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而沒有實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 增加實踐平臺
實踐是見證知識學習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式,因此新課改要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那么首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信息系統與社會》的教學當中,鑒于信息系統與社會的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將信息系統與生活相結合,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事物來了解信息系統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學生喜歡的電影特效鏡頭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氛圍當中,然后為學生講解信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以及對設為社會帶來的變化。然后引導學生根據社會中的人、事、物進行思考,信息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是以什么樣的方式為人類提供了便利?接著讓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深入探究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并將自身的想法以文字和信息技術的方式嘗試體現,促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起來,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 多元化教學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且復雜的知識學科,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這一學科的特性,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內容創建相應的教學方式,在充分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情況下,盡可能的讓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信息技術知識,進而詳細掌握。
例如在學習《數據管理與分析》的這一內容時,數據管理和分析的相關知識其實在數學教學中也曾有體現,但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數據管理和分析變得更加智能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結合數學知識,讓學生了解數據采集和表現的方式,為學生創建具有實踐性的主題,讓學生進行數據的采集、整理,并要求同學運用信息技術將相關內容體現出來,針對體現的數據在進行具體分析。如市場管理經濟中,對于物品的銷售統計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案例,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在這一教學當中。
(三) 培養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
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質能力,而信息技術的綜合性恰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但是在傳統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僅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講解,教材講解完畢則視為課程結束,這就導致了信息技術教學變得過程化,學生只完成了相關的學習任務,卻沒有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提高對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的重視,以教材為基礎帶領學生深入發掘知識內容,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思維等綜合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人工智能初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發展歷史,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當前都有哪些方面運用了人工智能,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部分人工智能信息處理的方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談論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以及在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基礎上如何進行改良創新,并嘗試進行制作。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對人工智能抱有高度的探究興趣,在探究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邏輯思維等相關思維能力,有效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從當前社會的發展來看,新課改貫徹實施是必然的,因此教師要快速適應新課改教育節奏,在信息技術教學當中完成新課改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術作為當前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良好的教學質量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相關知識技能,為未來的學習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發展,那么就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學習情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有效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陸嬌娜.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J]. 南北橋,2020(24):90.
[2]郭純林.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探究[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