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清,黃春平
(聊城大學 教務處,山東 聊城 252000)
2007年國家開始實行免費師范生政策,招生高校為教育部六所直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南大學),2013年始招生學校范圍逐漸拓展,2016年起省屬高校試點招生。2018年3月,教育部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免公費師范生政策實施10多年來,為農村中小學尤其是西部農村中小學培養了大量骨干教師,受到各地普遍的歡迎。這不僅解決了邊遠貧困地區師資緊缺的問題,同時也為部分貧困家庭的孩子解決了讀大學的難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動力源泉。實行師范生免公費教育,就是要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培養大批優秀的教師,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①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國辦發〔2007〕34號)。。地方高校實行師范生公費教育,就是要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優秀教師,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②山東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印發山東省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的通知》(魯教師發〔2016〕1號、〔2019〕1號)。。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包括“對標國家標準培養、對標產出導向培養和對標職業養成培養”。
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首先必須在國家與地區政策和行業標準指導下進行。
1.培養目標與規格標準。師范生人才培養要踐行“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達成“一踐行三學會”(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的培養目標①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教師〔2017〕13號)。,擁有“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四大能力②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的通知(教師廳〔2021〕2號)。;公費師范生應重點培養一專多能的初中短缺學科教師、學有專長并勝任多學科教學的小學全科教師、擅長保教的幼兒教師③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國辦發〔2007〕34號)。④山東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于印發山東省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的通知》(魯教師發〔2016〕1號、〔2019〕1號)。;國家鼓勵和支持免/公費師范畢業生長期從教、終身從教⑤《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完善和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2號)。。
2.培養過程與環節標準。按照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要求,加強師范生師德教育,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增強師德教育實效性,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教育全過程⑥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師〔2018〕2號)。,創新師德教育方式,構建師德教育課程體系⑦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師〔2020〕10號)。;精準培養本土化鄉村教師,堅持以鄉村教育需求為導向,按照德育為先、一專多能、面向農村、強化實踐的原則,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養與教學能力水平,強化教育實踐和鄉土文化熏陶,優化人工智能應用等教育技術課程,強化“三字一話”、信息化教學能力等師范生教學基本功訓練和培養⑧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20〕5號)。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類研究生和公費師范生免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師函〔2020〕5號)。;免/公費師范生在校期間要到定向就業市進行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
高校如何有效執行這些文件并使其落地開花,需要制定指導性課程體系架構,保證學院、專業在此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制定培養方案、形成培養模式,對公費師范生進行對應國家標準和認證標準的“精準對標之對國家標準培養”,保證其培養方向的正確和培養質量的提高。
鄉村教師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1.鄉村教師隊伍能力結構需要優化。目前,鄉村教師隊伍的學歷起點普遍偏低,合格教師數量不多,多數沒有系統學習過教育專業的基礎知識⑩黃冠、梁蘭:《鄉村教師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南充市為例》,《學周刊》2016年第1期,第234-235頁。,部分教師專業不對口,尤其是掌握現代先進教育技術的中青年教師極少,這樣的現狀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適應鄉村學校、教學點教育教學要求的教師教育能力需要提高,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方法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師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及教師教育者充分利用農村、草原、牧區等資源的能力需要提高[11]王桂清、黃春平、韓濤、韓麗華:《山東省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的研究》,《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45-51頁。。
2.公費師范生培養課程體系亟需重構。現行公費師范生培養課程體系對標度偏低和合理性偏小,與非公費師范生的差異微小,鄉村教師特色不鮮明、針對性不強,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實踐等諸環節停留在傳統的狀態,創新力不足,需要重構新時代新型教師教育體系,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實踐等不同環節中。
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是優質鄉村教師隊伍的強大補充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鄉村師資的穩定來源。針對目前鄉村教師隊伍現狀,以及現行培養課程體系的不足,地方高校必須對公費師范生進行面向鄉村執教的“精準對標之對產出導向培養”,提高公費師范生培養質量,提升鄉村教師隊伍素質。
多數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屬于本科提前批次錄取,生源質量好,錄取分數高,基礎實、功底深,但因部分公費師范生從教意愿不強和從教能力不足,偏離了高素質創新型教師行列。
1.公費師范生從教意愿需要涵養。部分公費師范生報考動機偏離,并非由于想當鄉村教師才自愿報考,而是看中了“公費”、“包分配”等,迫于家長、家庭條件等,不得已而為之,這部分學生要么入學后不好好學習,要么畢業后違約。據媒體調查,公費師范生中愿意從事教師職業的僅占39.1%,越來越多的公費師范生畢業后選擇了違約,脫離了教育行業,這不僅浪費了公費師范的教育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費師范的培養質量。①黃文輝:《進一步加強公費師范生政策的改革是時代的必然》,《重慶與世界》(教師發展版)2018年第8期,第87-88頁。
2.公費師范生從教能力需要錘煉。由于公費師范生包分配、包就業的政策,導致部分公費師范生在校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不認真、上進心不強、勤奮精神欠缺,鍛煉提高從業能力的自主性缺乏,從業素質不高,無法真正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質量保障。
強烈的從教意愿和精湛的從教能力是成為“好老師”的前提。地方高校必須對公費師范生進行終身樂教的“精準對標之對職業養成培養”,加強過程培養,進行師德、素養和能力等教育,幫助其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從教意愿與動機,強化從教素養和能力,使之成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是落實“立德樹人成效”根本標準的具體化、操作化,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藍圖,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課程建設是目前中國大學帶有普遍性的短板、瓶頸、關鍵問題,是最微觀的教育問題,但解決的是教育最根本問題。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②柳炳祥、盧榮華、田原:《基于績效評價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一般地方高校統計學一級學科為例》,《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年第9期,第51-52頁。。順應當前公費師范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探索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的課程體系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具有其他受教育者所不具有的“未來角色決定性”,即鄉村教師。這種“未來角色的決定性”對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構建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模式,能有效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的未來職業和自身發展需要,對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精準對標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解決公費師范生職前與職后有效銜接的問題和自身長遠發展需要的問題。在職前教育中培養公費師范生熱愛農村兒童、獻身農村教育的情懷,堅定職業信仰、樹立專業志向、養成高尚品德,以及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生成實踐智慧,培養批判思維、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為公費師范生順利融入鄉村教育做好充分準備,培養公費師范生創新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地方高校應抓住實行師范生公費教育的良好機遇,圍繞培養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目標,大力推進教師教育改革,特別是根據基礎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訂教育培養方案,通過培養教育,為學生將來成為優秀教師打下牢固的根基①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國辦發〔2007〕34號)。。通過全面調查分析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課程體系和培養現狀,研究解析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設置及其密切相關的培養模式,統籌考慮、有效整合目前公費師范生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及教師教育課程內部各要素的關系,根據國家質量標準和認證標準、產出導向、職業養成,構建科學化、系統化、相互照應、層層遞進的精準對標課程體系,豐富教師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研究相關理論,探索完善公費師范生培養機制,為專業制定公費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提供理論參考。
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構建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課程體系,保證培養公費師范生的學院、專業在此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制定培養方案,形成培養模式,對公費師范生進行對應國家標準和認證標準、對應職業養成、對應成為鄉村教師這一產出導向的精準對標培養,有效落實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保證公費師范生培養方向的正確和培養質量的提高,使之成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為鄉村教育精準“扶貧”提供生力軍,提高鄉村基礎教育質量,促進鄉村兒童成長,促進教育公平。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對公費師范生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據鄉村振興、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發展需求,厚植鄉村教育情懷,以培養“鄉村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為目標,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教育理念,精準對標國家標準、產出導向和職業養成,深化師范生培養課程改革,構建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的課程新體系,構建思路如圖1。

圖1 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
通過對標剖析當前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培養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按照《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一踐行、三學會”(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畢業要求,解析公費師范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養,系統研究各類性質課程的目標、內容、修讀方式、學時學分、進度安排和評價標準,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1.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基于鄉村教育對專業教師的需求,科學設計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堅持“學科先行、實踐跟進、學術引領”為著力點,整合學科教學實踐,反思學科教學思路,凝練學科教學知識,突破專業性與師范性的時代困境。
2.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課程結構。基于解決鄉村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與結構優化問題需要一個過程的現狀,合理設計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課程結構、主修與兼修專業課程結構,滿足鄉村教育對專業教師一專與多能的現實需求。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程結構。基于培養“求真務實”的鄉村教育工作者,科學設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程結構,培養學生既“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又“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
4.人文科學素養與信息技術素養課程結構。基于鄉村社會未來發展和鄉村教育發展未來,科學設計人文科學素養與信息技術素養課程結構,體現學科發展的時代性,提升公費師范生創新思維、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環境育人和民俗育人的素養和能力,培養扎根鄉村教育的情懷,為鄉村文明振興提供重要力量。
5.全過程的師德養成教育體系。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深入挖掘師德教育元素,促使“德育工作”與“學科德育”有機結合,構建貫穿教師教育全過程的師德養成教育體系(如圖2)。

圖2 全過程的師德養成教育體系
全過程的師德養成教育體系具體包括:
(1)以“四認同”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質養成教育:增進公費師范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2)中小學職業道德養成教育:增強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教育法律法規教育:增強依法執教意識。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傳承中華文脈和中華師道,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5)師德實踐養成教育通過“名師講堂、公益性支教、師德第一課”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道德習慣等,提升育德能力。
地方高校要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原則,對應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優化公費師范生教育課程結構,發揮最大的課程價值,旨在為鄉村小學培養補充全科教師,為鄉村初中培養補充“一專多能”教師。
1. 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基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公費師范生,堅持“五育并舉”,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提高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比重,開設文化、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經濟、法律、管理等方面的選修課程,要求文科學生選修一定量的理科課程,理科學生選修一定量的文科課程,培養公費師范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提高公費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 優化專業教育課程。加強各專業學科基礎平臺課程的建設,整合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以新生研討課和專業選修課為切入點,推進研究型課程建設,拓寬專業知識面,使公費師范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
3. 強化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獨立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塊,強化教師教育課程地位,實現教師教育課程的專業化。重點改造教師教育傳統課程,改變傳統的以學科邏輯展開為主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增加教育研究、學科教學能力拓展類課程,引入慕課,提高公費師范生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培養公費師范生先進的教育理念,如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主體性教育理念、生命與生活教育理念、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理念、終身學習理念等。加強師范技能課程,使公費師范生掌握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與中小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等①邵曉楓、廖其發:《免費師范教育課程改革應凸顯特色和針對性》,《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第6-11頁。。
4. 改革教育實踐課程
(1)優化教育實踐模式。在當前以教育見習、教育實習以及教育調查為形式的教育實踐模式基礎上,拓展教育實踐課程的內容,將學科課程標準研讀與基礎教育階段教材研究、“三字一話”等基本功以及基本技能訓練納入實踐課程內容體系中;拓展教育實踐課程的形式,將視頻觀摩教學和實地中小學觀摩教學相結合,以視頻觀摩教學為主設置觀摩教學課程;將小組模擬教學、微格教學以及基本技能比賽整合成為模擬教學課程,提升師范生教學能力。
(2)加強實踐課程指導。重視學生的個體與群體差異,促進學生學習共同體的生成。加強對公費師范生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力度,啟發引導其自覺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意識,并在反思過程中逐漸掌握教學反思的方法與技巧,通過反思與評價,持續改進與提高,從而為公費師范生個人專業發展提供動力,促使其養成主動謀求專業發展的能力②楊愛君:《免費師范生教學能力研究》,《教師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45-50,31頁。。
5. 推動特需課程設置。對應公費師范生新課程體系框架,開發學時在16-32之間的系列特需課程,尤其是體現先進技術的課程,體現環境育人和民俗育人的課程,面向未來鄉村社會發展和鄉村教育發展的課程,師德養成教育課程,等等。
(1)設置反映農村教育實際的課程。在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教育中增加契合農村教育實際、反映區域農村教育現狀、弘揚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內容,如通識教育模塊增設鄉土文化課程、民俗教育課程,在教師教育課程模塊增設鄉村教育研討課,在第二課堂成績單內增設鄉村教育講座、講壇等,幫助公費師范生了解國家和地方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增強其對農村教育實際的感性認識,培養其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專業自信,為畢業后的工作適應和改造農村教育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公費師范生的農村教育感情和農村教育精神,有利于公費師范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有的放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更好地為農村中小學教育服務。增設鄉村教育政策法規性案例研討課,學習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教育法等,幫助學生了解教師和學生的權利義務,提高學生依法執教意識。增設一些問題思維訓練方法性課程,如鄉村教育問題前沿專題、文獻檢索、信息處理基礎、學術寫作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能力,拓寬其發展空間。增設一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代表現代先進技術的課程,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新時代教育者,為就業后能將代表社會、經濟發展“血液、潤滑劑”的信息及時傳遞給鄉村的孩子們奠定基礎。
(2)加強師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邀請教書育人楷模、一線優秀教師進課堂,開設教學名師講堂,開展公益性支教、志愿服務活動,借助新聞媒體平臺開展師范生“師德第一課”,宣傳師德先進典型等方式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加強師德養成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公費師范生自己解決因其特殊身份帶來的學習動力不足、對工作環境的不滿、自卑等心理問題。
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鄉村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作為公費師范生的培養目標,構建了“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課程、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程、科學素養與信息技術素養課程、全過程的師德養成教育體系”“五位一體”的地方高校公費師范生培養課程新體系。
首次提出的公費師范生精準對標培養概念,包括對應國家標準和認證標準、對應職業養成標準、對應產出導向標準,保證公費師范生培養方向的正確和培養質量的提高,使之成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為鄉村教育精準“扶貧”提供生力軍,提高鄉村基礎教育質量,促進鄉村兒童成長,促進教育公平。誠然,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人才培養涉及因素眾多。但以精準對標作為一種科學實踐追求,持續引領公費師范生課程體系建構與優化探索。
公費師范生“未來角色決定性”,要求構建的課程體系既要凸顯角色屬性,又要符合新時代對鄉村教師的要求。以對鄉村兒童學習結果負責為公費師范生精準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終極目標,保證了公費師范生培養課程設置的方向正確性;以公費師范生自身發展需要為中心統籌課程資源,保證了公費師范生培養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和準確性。二者有機結合,提高課程體系構建對標的精準性。
構建的公費師范生課程體系,既關注公費師范生職業認同教育,又重視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推動其職前素質的養成與職后個人的發展。所構建的課程體系目標明確且高度契合鄉村教育與公費師范生個人需求,課程結構更合理,課程設置更多樣,課程選擇更靈活,實踐性更強,推動公費師范生培養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