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央視網新聞眼發布題為《90后畢業生的“慢就業”》的新聞,將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引入公眾視線,大學畢業生“慢就業”一詞的出現,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2018年,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提到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它不僅影響百姓生活,更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當下,最艱巨的就業任務群體是高校畢業生群體,而慢就業這一情況的出現,也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更大挑戰。慢就業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畢業生的人生選擇,比如,升學需求、考公務員、追求人崗匹配等。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畢業生以慢就業為由,變相逃避就業。在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發現,大學畢業生當前所面臨的就業困難其實更多的不是找工作難,而是找到合適的工作難,因此,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所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新時代,就業崗位供求雙方都有需求,但因為各種原因使得用人方招不滿得力員工、應聘方找不到心儀工作,導致用人難和慢就業現象持續存在,并有進一步升級的趨勢。怎樣避免“慢就業”演變為“懶就業”“不就業”,并為這類學生提供更精準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概念及成因分析
(一)慢就業現象的概念
慢就業現象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據統計,在中國越來越多的90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一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筆者認為慢就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主動慢就業,指的是擁有明確未來規劃的大學生,依照自己對未來的計劃和想法,主動減緩求職節奏,給自己幾個月至幾年時間逐步落實個人計劃,從而使自身能更好地了解和認知世界,充實并提高自己,為今后能夠快速適應職場做好充分準備;二是被動慢就業,指的是無明確未來規劃的大學生對自身的職業認知存在偏差,個體的職業規劃能力和執行能力較弱,加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等,導致其在找工作時比較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而不得不被迫推遲就業時間。
(二)慢就業現象的成因
1、主動慢就業的成因。第一,個體就業理念成熟。主動慢就業的大學生其就業理念更加成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他們更看重的是就業質量以及自身的職業發展前景,而非眼前利益。對他們來說就業時的薪資問題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他們更關注工作是否與自身興趣相結合,是否有更長遠的發展前景,甚至是否能夠在工作中得到尊重等。個體就業理念更加理性、成熟,更加看重自身內在的價值觀。因此,在職業選擇過程中,他們會主動放慢就業速率,進行多方考慮、比較和分析,著力提升自身就業的含金量。
第二,自身職業目標定位明確。職業目標是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擁有清晰職業目標的大學生群體對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和想法,因此,他們會主動減緩求職節奏,選擇繼續求學、考公務員或者追求某一特定就業目標。主動慢就業的大學生對自身的職業定位和未來求職目標較為清晰,他們往往在大學階段就已經對自我有著充分的認識,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個人特質和職業價值觀,對職業選擇的環境有著深入的分析,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以及職業本身的行業分析、職業分析以及地域分析等,并且在大學階段就已確定職業目標,不會輕易改變。對于有著明確職業目標而引起的慢就業,其實更多地體現了當今就業創業市場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他們的“慢”更為理性。
2、被動慢就業的成因。第一,缺乏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少學生在大四快畢業時依然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明確的規劃,缺乏對自我的了解,包括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更加缺乏對專業、職業和行業的深層次了解,不能形成自身的職業發展路徑。很多學生臨近畢業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有些學生看到別人考研,自己也會隨波逐流選擇考研,沒有明確的目標專業和目標學校,更沒有明確的考研目的,準備往往不夠充足,失利則成必然。而面對就業,沒有對自身專業、職業以及行業進行深入了解分析,沒有自身明確的崗位目標,使自身在就業市場中比較茫然和被動,出現畢業即失業的境遇。
第二,就業意識相對欠缺。被動慢就業的大學生,第一是欠缺就業意識,包括在大學階段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欠缺。大學生應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的積累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進行應變思維、組織協調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第二是競爭意識欠缺,隨著就業形勢的逐年嚴峻,現今的就業市場已呈現出供大于求的態勢,現有就業崗位數量遠遠小于求職者的數量,因此,就業市場競爭壓力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學生應在大學階段就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競爭意識,能夠在未來走人職場時勇于面對競爭,充分展示出自身優勢,抓住就業機會;第三是自主創業意識有待提高,當前國家、學校都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和舉措,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然而在實際就業過程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仍是少數;第四是缺少就業危機意識,大學生應充分樹立危機意識,學會化危機為時機,及時鍛煉自己的職業能力,學習求職技巧,廣泛積累經驗及人脈;第五是就業調適意識欠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想要一次性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實際求職過程中是很難實現的,這樣他們就有了很大的就業壓力,甚至想要逃避。面對這一現象,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應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擺脫負面心理,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就業觀。
二、慢就業現象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創業課程設置形式化
目前,就業創業課程仍缺乏自上而下的重視,認為專業技能課才是教學的重點。在就業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上,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整個課程設置的課時較少、內容陳舊、師資隊伍缺乏專業性。有些高校缺乏對學生就業心理指導的相關課程,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產生消極心理狀態時,不能進行自我疏導,整個課程實施過程較為形式化,很少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就業創業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授課。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致使他們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往往較為盲目,這些都會導致慢就業現象。
(二)專業實踐與就業實踐脫節
從宏觀上講,部分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同步,這是導致慢就業現象的重要原因。而慢就業現象真正的根源在于社會實踐缺失。整個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過程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僅通過學校常規開設的就業創業課程的理論學習,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充分開展企業實習和創業培訓等活動,學生很難在就業創業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在求職的過程中,學生無法真正了解社會需求,清晰認識自身能力,不能了解職業環境,更難明確自己的崗位目標,無疑會出現慢就業現象。
(三)就業信息缺乏有效的對接和匹配
就業創業工作信息化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工作的效率,然而,當前很多學校的就業創新工作信息平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針對性、目標性欠缺,且缺少與企業的對接與匹配,使得就業創業信息平臺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家校溝通不充分
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家庭與學校,在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二者起到關鍵作用。家庭與學校的充分溝通與聯合,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和擇業觀,端正大學生就業心態,為其就業創業做好充足準備。但當下各高校和家庭對于家校合作的重視不夠,在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不能起到很好的協作,對提升大學生精準就業創業速率有一定影響。
三、慢就業現象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體系
1、構建一體化課程內容體系。建設大學全階段課程內容體系,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及具體情況進行模塊化安排,實現課程內容由淺到深逐步開展。大一階段主要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確立職業目標;大二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升其崗位適應能力;大三階段主要進行就業教育,包括求職技巧、就業信息、相關就業政策制度與法律法規,并對學生進行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大四階段主要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求職階段,實現成功就業。
2、打造就業創業教育第二課堂。第二課堂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在進行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合理利用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導作用,提高大學生自身敏銳性,在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時,能夠依靠自己快速給出解決方案。其次,高校應在進行第二課堂建設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積極性,了解行業動態,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避免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出現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等現象。最后,應當協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綜合發展,促進專業知識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切實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及創新能力。
3、建設課程教材體系。就業創業教育的教材建設關系到課程教學的質量,在進行教材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教材內容選定要以職業發展需求為中心,圍繞當前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根本需求;教材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實現學用結合,有效評價。
4、改進課程教學方式。原有的就業創業教育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使得學生課上對知識學習的勁頭不高,甚至有些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應廣泛嘗試不同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進行就業創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5、規范課程師資隊伍。以往高校的就業創業教育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承擔就業創業教育的教師往往為輔導員老師或其他專業課教師,他們對就業創業教育的內涵沒有非常清晰的框架,在授課過程中針對性不強,多為照本宣科,很難提起學生興趣,學生面臨畢業也很難將學到的知識真正用于職業選擇當中。在進行就業創業課程構建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規范課程師資隊伍,選聘教師不僅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教育背景,更要加強對教師實戰經驗的培養,幫助學生真正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一批優秀的高校心理咨詢師、職業生涯咨詢師,幫助調整“被動慢就業”畢業生的求職心理狀態。
(二)搭建就業創業一體化實踐交流平臺
建立一體化就業創業實踐平臺,包括硬平臺建設和軟平臺建設。首先,要充分依托學科優勢,建立獨立存在的各類企業實訓實驗室和創新創業實驗室等硬平臺,為學生開展各類實訓和創業實踐活動提供硬件條件支持,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獲得能力。其次,優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等軟平臺,廣泛開展實踐教學,南職業生涯規劃師、就業指導教師、創新創業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能力,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梳理自身優劣勢,理清職業發展目標。最后,完善校企合作交流,設立企業訂單班,使大學生盡早樹立自身的職業目標,能夠實現學用結合。
(三)完善就業創業信息提供平臺
暢通信息傳遞機制,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信息提供平臺。首先,在就業創業信息平臺實現學生、用人單位和教師三個端口互通互聯,實時更新相關數據,精準匹配網絡求職信息及崗位信息。其次,梳理不同學科性質與崗位類別的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信息,提高信息搜索效率;再次,在平臺展示相關專業往年的就業情況和就業相關數據,使學生充分了解行業動態和就業形勢;最后,平臺設立學生求職或升學檔案,根據檔案信息,針對被動慢就業學生群體進行定期跟蹤輔導,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創業。
(四)實現家校溝通協同育人
強化家校溝通合作交流機制,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和職業價值觀,有針對性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并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協作,及時分享當下就業現狀及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等,把握好重要的時間節點,共同助力學生順利完成就業創業。
作者簡介:李偉靜(1989-),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就業創業。
(責任編輯 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