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張管樂 熊熾燃
摘要: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其中湖北十堰鄖陽是楚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鄖陽鳳凰燈舞”是當地居民極其喜愛的集迎新春、娛樂、慶祝等多元素于一體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據鄖縣的文獻記載,百年前,湖北鄖縣人根據史書記載和發揮自身想象力制作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鄖陽鳳凰燈,另外當地的樂師優伶譜曲編舞。2014年底,鄖陽鳳凰燈舞被國家級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收錄。由于國家大力提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隨著政府政策的立法與保護,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地高校也十分重視其傳承與創新。2018年底當地高校以“鄖陽鳳凰燈舞”在當年湖北省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斬獲佳績,此事也是“鄖陽鳳凰燈舞”走進大學生活的重要開創。
關鍵詞:鄖陽鳳凰燈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楚文化? 大學生? 鄉村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110-03
一、“鄖陽鳳凰燈舞”的歷史脈絡
(一)楚文化與鳳凰
楚人崇鳳是由原始祖先崇鳳發展過來的,迄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楚人一直認為楚族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漢代《白虎通》記載:“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據《卞鴉·降鳥》記載:“鳳凰屬也”。由此可推,祝融也是鳳凰的化身,并且鳳凰的顏色與尚赤色相呼應。楚人的祖先祝融與鳳凰息息相關,楚人在各個鄰域都突出鳳文化,鳳凰也成了楚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楚文化出土的文物中,“鳳鳥虎繡羅禪衣”“虎座鳳架鼓”。這些文物也證明鳳凰在楚人心中的重要性,楚人心中的鳳即神物,也是自由與永生的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更加喜歡用“龍鳳呈祥”來形容吉祥,崇鳳是一種深厚的民族情懷,鳳凰在荊楚大地經過楚文化的千年熏陶,與多種文化不斷相融,互相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二)“鄖陽鳳凰燈舞”的起源——清朝鄖陽
據史料記載,鄖陽鳳凰燈舞起源于清朝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鄖陽府王明德曾任清朝的“學道”,辭官回到鄖陽后,每一年元宵節都會在府上掛上一盞竹篾扎制,用細布彩紙制成的小型鳳凰燈。他扎制的小型鳳凰燈十分精巧,頸部能夠自由活動,頭部用油彩畫成。頭部和身體里放著蠟燭,點燃了蠟燭后鳳凰燈內渾身通透明亮。有一年春節,手藝人王明德向縣里的民間藝術家們提議:“我們年年都玩的是獅子和龍,這么多年了,不如玩點新鮮的,玩個鳳凰燈吧!”眾藝人受到啟發,就以王明德家掛的小型鳳凰燈為原型,按照比例放大,重新進行扎職,翅膀,大腿,尾巴等重要部位進行調整,這就是最初的鳳凰燈。鳳凰燈據近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的民間藝人一代代傳承與發展,并根據史料、畫冊、樂曲不斷創新,對鳳凰燈不斷查漏補缺,形成了獨特的“鄖陽鳳凰燈舞”體系。
(三)“鄖陽鳳凰燈舞”的發展與困境
“鳳凰燈舞”的表演情景十分動人。在太陽剛剛出生時,在鮮花盛開的清晨,一只五彩的鳳凰緩緩向上伸伸頭頸,翩翩起舞穿梭在花叢中,它享受著這天地間最美好的事物。它在花叢找起了自己最喜愛的牡丹花,情不自禁的繞著牡丹花歡快的玩耍起來。玩耍到心滿意足后,它滿足的開始梳理自己的鳳羽,然后在這天地之間開始打起了小盹。這時,太陽已經東升,熱滾滾的太陽曬到了鳳凰,鳳凰十分歡喜,它歡喜的撲著翅膀向太陽飛去,在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翩翩起舞,表達著自己的欣喜之情……這么詩情畫意的畫面,細膩動人的擬人化表演,美麗動人的舞蹈,再配上清亮的吹打樂的伴奏。神獸鳳凰與它最喜愛的花中之王——牡丹在太陽底下翩翩共舞,好一幅神仙畫卷。
“鄖陽鳳凰燈舞”是在一代代藝人的探索中、一位位舞蹈家探索舞風的步伐中、一位位絲竹管樂器家的樂曲中不斷發展完善的。建國以后,“鄖陽鳳凰燈舞”進一步發展,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清亮的音樂、巧奪天工的鳳凰造型以及出神入化的藝術表演獲得了大眾好感。“鄖陽鳳凰燈舞”是民間藝術的精華,但是在鳳凰燈舞的一百多年里,罕有系統的收集及整理資料。鳳凰燈舞的傳承方式往往是老藝人對傳承人口耳相傳,文革期間,大量對舊風俗,舊習俗的打壓,鄖陽的鳳凰燈舞雜制手工老藝人、舞鳳的表演班子、擁有吹打技巧的藝人被打壓。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丹江口水庫的建設,被搬遷的居民們來到了武漢江夏區,鳳凰燈舞也隨著居民的搬遷而傳入到武漢。雖然五光十色的武漢也有了鳳凰燈舞,但社會觀念的變革,文化環境的更替,讓不具備現代特點的鳳凰燈舞慢慢失去了昔日風光。這時的鳳凰燈舞傳承情況岌岌可危,年級稍輕的藝人里少有建樹,甚至有些人因為表演次數太少,技藝已經出現了退化跡象。
出現如下困境:傳承人傳承活動沒有常態化、日常化,積極主動性不足,傳承制度也不夠完善、科學;學校傳承不足,鳳凰燈“非遺”學校傳承計劃不能認真落實,傳承人與學校合作也稍顯不足,但學生在傳承態度方面表現的較為積極良好;組織培訓班難度大,主動參與者少,但是鄖陽鳳凰燈舞的表演系統性很強,且需求人員也較多,技術要求高,見效慢,最后導致演出機會少,進而造成傳承保護經費不足;保護與傳承配套機制不完善,傳承群體管理不足且缺乏溝通交流,缺乏對演出的風險認知,缺乏針對具體困境提出策略的能力等一系列問題,幾乎陷入死循環。
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傳承鳳凰燈舞的途徑
(一)傳承的意義
“鄖陽鳳凰燈舞”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綜合性的審美藝術特征。伴隨著20世紀以來現代化的極速發展,以及對文化超強的融合、滲透力,“鄖陽鳳凰燈舞”的傳統傳承方式已無法與其被破壞的速度相抗衡,瀕臨著文化斷裂的危機,而這也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傳承所面臨的普遍現象。非物質文化傳承是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是世代需要傳承的非物質文化。
(二)國家政策方面的保護
為了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專門出臺了《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教育部必須將保護非物質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教育計劃,激發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性,并基于此,為“鄖陽鳳凰燈舞”的當代傳承尋找新的途徑。如何通過學校教育傳承尋找對策,并提出方法建議。非物質文化傳承包含了豐富的實踐知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各種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作為學校培養美育過程中的重要素材。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術資源與人力資源,例如將“鄖陽鳳凰燈舞”與當地高校相結合,納入當地高校的特色課程里,大力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的意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被動保護變成主動保護,讓更多的學生成為“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者,同時也能在實際中教育學生。
(三)引進高校的實際作用
將“鄖陽鳳凰燈舞”引進當地高校美術教育,培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并且向學術方向發展,不僅為“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拓寬了當地高校的教育體系,讓學生從興趣愛好發展成內在有意識地去保護這種文化,有助于豐富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當地高校的孵化基地里可以與之相結合,孵化項目進行產教結合,鼓勵大學生以“鄖陽鳳凰燈舞”為主題建立藝術工作室,成立學生工作小組,鼓勵大學生進行“鳳凰燈舞”非物質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與義賣。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積極聯系企業,校企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操作的機會,最終形成產學為一體的“鄖陽鳳凰燈舞”可持續發展傳承體系。學校應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非遺特色的師資隊伍,壯大學校特色師資,對非物質文化引進校園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還應該鼓勵當地高校學生去校外實踐,通過與當地中小學、幼兒園、特校等搭建平臺合作,進行“鄖陽鳳凰燈舞”的非遺文化交流,帶動當地各個教育平臺對非物質文化的理解和保護。最必要的做法就是以“鄖陽鳳凰燈舞”為中心立項,參加省部級比賽,通過大平臺的比賽將鳳凰燈舞推廣出去,與全省各地甚至于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進行交流與切磋,并從其中不斷汲取經驗,將實踐經驗運用到“鄖陽鳳凰燈舞”之后的發展與創新里。在2018年的酷暑,藝術學院十余名師生在8月15日抵達學校,如火如荼的準備比賽,學校有幸請到了“鄖陽鳳凰燈舞”的市級傳承人——高一兵老師。十余名同學為準備非遺從夏天忙碌到了冬天,在市級傳承人與指導老師的培訓下,參賽同學從零基礎變成扎鳳凰的小能手,得到了社會相關人士的廣泛認可。同時,漢江師范學院的卿云美術館擬建的二樓會將“鄖陽鳳凰燈舞”作為固定展覽向校內外人員開放。讓非遺走進校園、走到學生身邊,擴大“鄖陽鳳凰燈舞”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同時學校還開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修課,面向整個學校各個專業的學生,主要教授非遺文化和非遺傳承。在學習中其課程鍛煉了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培養了藝術興趣。在非遺選修課教學中,教師注重拓展學生學識,開闊了學生視野,通過多媒體、實物示范等教學手段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讓大學生對民族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有進一步的了解,培養新青年的民族責任感、擔當感。
(四)地方高校應該如何傳承及保護
開展高校非遺公開課:公開課采用定主題講座的方式展開,盡可能地將更多剪紙帶入課堂。邀請非遺繼承人在高校本科學生的接受能力下,以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進行民俗藝術課程和手工課程。
進行公開課的教授時,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踐,理論學習上側重于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歷史、背景。在實踐方面主要組織學生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作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新時代藝術價值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課堂活動以及實地的考察學習,在實地活動里非遺傳承人親自教授和指導學生動手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切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第一,當地政府加強重視,有計劃的規劃鳳凰燈舞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花園里的瑰寶,各個相關部門都應該高度重視,盡本部門最大的力量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要建立專業藝術和學術研究團隊,將鳳凰燈舞每一個步驟進行整理與挖掘。對將要流失的絕技進行保護、修復、繼承、研究,學術研究需要大量技術、資金支持。
第二,與學校完善合作,讓非物質文化走進校園。學校是傳播文化、教育學生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基地。學生在校期間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國家也大力提倡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鳳凰燈舞可以與當地學校合作,讓鳳凰燈舞走進校園,可以豐富學生的德智美體課程,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也可采用鳳凰燈舞進學校教材的方式,讓鳳凰燈舞與校園文化有深層次接觸與融合;也可采取將鳳凰燈舞的傳承人聘為學校特殊教師人才的措施,讓學生更容易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接觸,印象更深刻,興趣更濃厚。
第三,利用好博物館,博物館的功能就是要為歷史上的人類生活及其存在的社會提供論據,傳統博物館功能在社會發展中由最初的以實物藏品為基礎的館藏功能演化成當下多功能的博物館保護,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保存、展示及研究也應當為博物館的基本使命之一,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發揮其自身的作用,當下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非遺館不斷在全國涌現,漢江師范學院也專門建立一個非遺展示館。
參考文獻:
[1]梁家琳,閆雪.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在高校美術遺產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融入滲透探析[J].戲劇之家,2019(09):201.
[2]周君.地方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與策略[J].戲劇之家,2018(36).
[3]陳遠黛.非物質文化視野下隕陽鳳凰燈舞的文化發展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18):62-63.
[4]魯傳太.鄖縣《鳳凰燈》擷粹[J].世紀行,2007(03).
[5]甘毅臻,陳勁松,周旭東.鄖陽鳳凰燈舞及其文化傳承[J].體育文化導刊,2008(07):44-45.
[6]余子義.鄖陽鳳凰燈舞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