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


【摘要】公共租賃住房主要是解決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問題,是“多渠道保障”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簡單分析了我國當前公共租賃住房現狀,總結了公租房的融資與運營模式,根據目前我國公共租賃住房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公共租賃住房解決對策。
【關鍵詞】公共租賃住房;發展現狀;問題;建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
自我國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至今,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出現,極大了改善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住房困難的問題,但是,依然存在諸多城鎮中等收入偏下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以及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等“夾心層”群體,游離于保障性住房以外。公共租賃住房,簡稱公租房,于2009年其政策在深圳等地試行,目的就是解決部分夾心層群體住房問題。住建部2010年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之后,公租房在全國推行。據我國公共住房計劃,公租房將會逐漸代替經濟適用房,成為我國公共住房的主流。相比于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對城市非本地戶籍人口開放。2012 年5月,住建部頒布了《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其中提出了公租房分配、運營、使用和退出等環節的基本要求。2013 年 12月,《關于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軌運行的通知》由住建部等部委聯合發布,明確要求公租房、廉租房并軌運行,鞏固了公租房在我國保障性住房中的地位。
1、公共租賃住房現狀分析
我國公共租賃住房伴隨著本企業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經歷過創業時期和困難時期的艱辛,也分享了企業輝煌十幾年來帶來的實惠。現如今,公共租賃住房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因起初建設條件有限,很多為非成套住宅,水和煤氣等沒有進行分戶,居住條件差強人意,且線路老化,沒有設置消防安全設施,很多職工自行生活做飯,或者使用電磁爐,無形中增添了住宅安全隱患。另外,公租房在管理中,經常發生私自轉租,另作他途的不良現象,不但造成了人員管理混亂,還擾亂了租賃住房市場的正常秩序。
在企業發展中,一些管理中的問題和弊端逐漸暴露,需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長效管理機制,實行整合管理,這不僅是企業提升自身現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后實行精細化管理的必然趨勢。
2、我國公共租賃住房的融資與運營模式
目前,我國公共租賃房的融資渠道日漸多樣化,各城市結合自身建設規模,選取多種融資方式,實現資金的籌集。在城市內部,不同公租房建設項目的融資渠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按照政府出資比例,可將我國公租房的主要融資模式劃分為政府主導出資型、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型。詳細如下表所示:
政府主導出資模式:
政府是直接的投資者,提供資金,設立政府性質的部門,負責公租房建設。如,北京市政府設立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屬于北京市公租房建設投融資工作的機構。資金來源于政府,其中包含中央、地方財政預算/專項資金、住房公積金貸款以及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 10% 等。另外,還可借助地方投融資平臺的私募債,或銀行貸款加以補充。在這種模式下,公租房建設方式分為兩種,集中新建和收購。
(1)集中新建公租房,由政府劃撥土地,委托開發商實施建設,政府為產權所有者;
(2)收購式公租房,政府購買建成的其他空置保障房或者商品房,但是,因大多數公租房地段好、位置分散,導致放價高,管理難度較大,收購僅為一種補充方式。
政府主導出資的公共租賃房屋由政府負責運營,由設立相關機構或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管理,實行統一配租。此模式的優勢體現于可正確落實上級政策,有利于有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利用政府信貸和資源,穩定租賃住房市場供需平衡,但在運行效率、資金來源方面尚有不足。
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模式:
公租房建設資金來源于開發商、園區以及各級政府等多個主體,有兩種投資方式。
(1)當政府資金短期不充足時,由開發商墊資,建設公租房,之后政府償還建設費用。在此期間,由政府牽頭,企業被動參與公租房建設;
(2)政府回購。政府負責前期的項目勘察和設計工作,開發商參與招標,中標企業融資和建設,等到建設完畢后,政府按協議,出資回購。該方式包含建設、移交兩個環節,開發商競標成功后,自行處理資金問題,屬于開發商主動投資行為。
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模式優勢體現于資金足夠,具備高運作效率,但是,逐利性很強,需政府的嚴格監管?,F階段,國內公租房正處在以增量建設為主時期,除政府財政支持外,還需引導社會投資的參與,保證公祖方政策的高效落實。
2.1運營模式
運營模式分為兩種,政府專門機構運營、市場化運營。
在政府主頁機構運營管理模式下,各地將運營主體統一于一個機構中。如,過去一段時間,深圳市公共租賃住房的主要運營主體包括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住宅租賃中心等政府部門以及政府委托授權的事業單位。深圳市于2016年4月份,設立了住房保障署,其主要核心工作是做好戶籍低收入群體、夾心層住房保障工作,統一以往較為分散的運營職責,在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節約了成本。這種依托政府專業機構的運作模式符合公共租賃住房的公益性特點。政府專業部門對公租房建設、租金分配、退出等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可規避公租房的尋租現象,確保公租房政策的順利實施。
市場化運營模式下,上海市成立的公租房,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主要負責地區范圍內的公租房建設、房源籌措和運營管理等。公租房公司資金來源于市、區級政府,財政獨立。換句話而言,就是除啟動資金外,其他資金運作自負盈虧,此種模式和瑞典政府房屋公司、荷蘭社會住房公司類同。到2012年底,上海市成立了21 家公租房公司。公租房公司依靠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保險資金定向用于公租房建設,用商品房的利潤沖減公租房的投資成本,用租金收入償還公租房投資的財務成本。這些公司運營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作為住房保障的一線窗口企業,有效保障了公租房政策的順利執行。
3、我國公共租賃住房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空間選址不合理
一些公租房房源位置較偏遠。受土地財政影響,一些城市在偏遠郊區修建公共租賃房屋,租金需求低,交通不便,增加了租戶的出行成本。配租模式緩解了公共租賃住房的偏遠位置問題,便于區位條件的改善。公租房空間選址不合理,致使公租房有些需求較高的區域出現供給不足、有供給沒租客的現象,一些需求偏低的地區出現很多閑置公租房。
3.2配套設施不完善
公租房周邊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交通、醫療和教育等方面。例如交通,新建公租房位置偏遠,通常需要新修基礎設施,路網建設落后,通勤公交車少,致使出行十分不便。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政府在公租房配套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加之公租房建設融資困難,無暇考慮配套設施的建設。
3.3 供需錯配問題突出
由于東部地區人口基數較大,導致公租房需求大,供給嚴重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地區,供過于求,造成供需不匹配,資源浪費。從城市層面來看,一些中小城鎮的公共租賃住房供給過剩。主要是因為中小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吸納能力不強,對公共租賃住房的需求不強。同時,出現了公租房建設指標下達現象,缺乏對住房需求的分析,導致部分地區公租房供過于求。
3.4退出機制不夠健全
個人信息共享不暢是造成公租房退出不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人不再符合公租房的居住條件,但是因信息滯后,其滯留公租房內。租戶提供的個人資料體現不出實際收入水平,如,他們是否持有股份,是否擁有車輛等并沒有反應出來,唯有民政部門掌握這些信息。缺乏完整可靠的租戶信息,不便于動態查詢、審計和監督。
3.5法律法規存在空缺
健全的法律法規制是確保公租房政策有效執行的基礎,但是,現階段公租房法律法規并未出臺。公租房租賃價格優惠很大,且確保公租房建設以及配租過程公正、公開、透明,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各環節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約制,當今,只體現于相關公租房部門規章及地方政府規章中,導致公租房建設和運營的法律法規存在空缺,在實際落實中很難控制。
4、我國公共租賃住房解決對策
4.1制定完善的租賃制度
轉變經營理念,從單一開發銷售轉變為以租代售和租售并舉模式。把長期持有的房源投向市場租賃,發展租賃業務,優化和改進銷售模式,允許企業內部員工先租后買,支付的租金可抵扣房款,完善住房租賃制度,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措施,明確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對市場行為進行嚴格規范,協調、穩定租賃關系。明確規定不得出租的房屋、單間最多居住人數和消防安全內容。制定健全的住房租賃合同管理制度,實行住房租賃合同示范文本,執行住房租賃合同登記備案制度。出租人和承租人應當每年簽訂一次規范的房屋租賃合同,并及時向當地房屋管理部門登記備案。
4.2拓寬房源渠道
現有租賃住房。考慮到保障對象多樣化需求,特別是子女上學,供養老人等。 整合各區域長期空置住房,按照公共租賃住房標準進行整改,面向中低收入職工家庭。這樣機能體現公租房政策的優越性,又能提高效率,盤活資源。改建住房。對已騰空的集體宿舍樓、住宅樓,以及長期空置底商房提出年度改造計劃,充分利用職工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分步將危舊集體宿舍樓改造成提供公共廚房、衛生間,集中供水,分戶供電、供暖的小戶型非成套公共租賃住房。集中與分散建設相結合。結合住房供需狀況等因素,合理確定租賃住房建設規模,將租賃住房建設納入住房發展規劃,并有序開展租賃住房建設。徹底解決中等 偏低收入家庭、新入職職工,外來務工農民等“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
4.3擴大承租范圍
支持、規范個人租賃住房,鼓勵個人依法租房,引導個人住房租賃當事人簽訂住房租賃合同,規范租賃行為。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新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符合當地城鎮居民入住公共租賃住房條件的,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
4.4公租房與貨幣補貼并舉
為解決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人群階段性、過渡性住房困難,可實行公租房與貨幣補貼并舉。將公租房貨幣補貼的受理對象定為城市中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大學畢業生和創業人員。貨幣補貼保障面積標準為人均建筑面積15平方米,補貼總建筑面積不低于36平方米,不高于60平方米,租金補貼標準每平方米補貼6元/月。確保對象領取貨幣補貼之前,須在符合條件的市區范圍內租賃有產權證的普通住宅,簽訂房屋租賃合同,并到屬地進行房屋租賃備案。對持有有效期內城市低收入家庭認定證明(住房保障專用)、困難家庭救助證以及區級困難家庭救助證的家庭,按補貼金額標準的兩倍發放。把一些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對居住特別困難的低保家庭,給予住房救助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結語:
我們需要不斷總結公共租賃住房規劃、建設、租金分配和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完善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模式,促進不同社會階層和諧混合居住,實現互補共贏。
參考文獻:
[1]王賢磊.我國保障住房供給問題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李麗霞,郎啟貴.公共租賃房 PPP 項目可持續性評價研究[J].中國房地產,2017.08
[3]葛紅杰,于浩.我國公租房建設融資模式淺析[J].中國房地產,2014.19
[4]朱麗莎.重慶市公租房融資模式比較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4
[5]陳鈺.淺議公共租賃住房融資模式的構建[J].北方經貿,2016.01
[6]周寰辰.中國公共租賃住房發展機制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
[7]李璟.黃石市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運營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8]侯莉.我國公共租賃住房社會資本融資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9]劉婕.天津市公共租賃住房運營管理機制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5.